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2023年湘教版高一地理优秀教案(完整文档)

时间:2022-11-17 15:12:01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湘教版高一地理优秀教案(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湘教版高一地理优秀教案(完整文档)

高中地理为了迎合高考要求,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在不断提高层次,最显著的就是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的要求提高。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湘教版高一地理优秀教案,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湘教版高一地理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子通信的发展和影响。

2.了解电子通信带来的社会变革。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实例说明电子通信的影响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辩证地认识网络带来的影响;

2.培养努力学习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电子通信的影响和作用。

2.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变革。

难点:

信息化与数字化以及信息高速公路与国际互联网的理解。

教学方法

归纳法和个案分析法。

教学过程设计

承转过渡:在“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一课中我们对通信的有关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信息时代,信息传输的主要途径是电子通信,电子通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为此这节课着重讲述通信发展的最新趋向──电子通信。

一、电子通信

利用电作为通信手段是19世纪30年代以来的事,电信起步晚于邮政,但发展速度异常迅猛。在信息时代,信息传输的主要途径是电信,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使信息传播更加快捷,而电子通信是电信领域的“排头兵”。

多媒体投影图7.24,教师提问:电子邮件和普通邮件有何差异?

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

1.传递的网络不同。电子邮件通过电信网络(数字网);普通邮件通过邮政网络(邮局)。

2.通信方式不同。电子邮件是一种人到人的通信方式,收件人无论走到何处,只要有一台网络连接的电脑,便可打开自己的邮箱,收到由网络传来的邮件;普通邮件是场所到场所的通信,收件人离开特定的场所就无法完成通信。

3.邮件传递的时间不同。电子邮件快,普通邮件慢。

继续引导学生:可以得出电子通信的特点,即信息化和数字化。

启发学生思维:电子通信对我们的经济和生活方面有何作用?主要有几种形式?

学生思考讨论:主要的作用在于改变交往形式、加快社会运转节奏。具体形式主要有信息高速公路和国际互联网。

学生阅读教材第86页,并进行讨论:

1.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

2.建信息高速公路的原因是什么?

3.影响的信息高速公路是什么,其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由于在上网的高峰期内,传输的信息量大,反映出信息网络并不通畅,而计算机、通信和声像技术融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出现和使用后,信息量大大地增加了。要改变信息传输上“信息量少、速度慢”的问题,修建“信息高速公路”非常必要。所谓“信息高速公路”,就是立体化的通信网,这是一种大容量、高效率的电信网,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解决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量少、速度慢的问题,而国际互联网或因特网,就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具体体现。

承转过渡:电子通信会带来哪些社会变革?

二、电子通信带来的社会变革

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思考和讨论:电子通信带来的主要社会变革为:

1.开展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

2.提供各种服务,方便人们生活。

3.加强交流,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

1.电子通信是以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核心,以数字化为形式的通信方式,是电信通信领域的排头兵。

2.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集电话、电视、电脑等功能于一体的,能够综合传输和处理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的一个全社会的立体化通信网。

3.国际互联网是当前信息领域发展最快、作用、影响最广、公众关注程度的通信网络,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具体体现。

湘教版高一地理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要求: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能力要求:

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

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设计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学生回答】略。

【讲解】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

【学生回答】地震波。

【讨论】你知道其机理吗?

【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

【板书】

一、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

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团体传播

2.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过渡】虽然人类限于岩石图阻挡,目前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仅是皮毛,但人类的认识潜力是无限的,人类会日益深入地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从而和谐地与之共存。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了解宏观结构到逐步深入分析微观结构。对地球内部认识就是如此,首先通过研究地震波变化曲线了解其结构。

【板书】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读投影片“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分析: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的物质性质而变化。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的研究,人们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结构。

分析P、S波的波速变化情况,由波速的突然变化引入不连续面的存在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①两条波速变化曲线,区别出P、S波(依据:同一物质中P波速较S波快)

②总结P、S波速变化情况,归纳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层次及大致深度。

③定义不连续界面:霍面(平均地下33Km),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

湘教版高一地理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能力目标

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重点】

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过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

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①范围:23°26′N―23°26′S

②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③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判断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⑤易混淆的概念:回归年与恒星年(比较法)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

②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

即:1)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

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一定比这还小.

②规律:1)空间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假如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

2)时间变化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所以它的空间变化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归纳演绎法)

③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

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

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

5.四季的划分

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

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②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与夏至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

6.五带的划分

①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②学生讨论:1)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

2)若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

③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线的纬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线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

湘教版高一地理优秀教案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天气与气候在s念上的区别。

2.记住影响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系统。

3.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4.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识图能力。

2.通过阅读各类图形,使学生学会综合分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锋面分类及对天气的影响。

2.难点

锋面气旋的形成及对天气的影响。

3.疑点

锋面与气旋如何相互联系形成锋面气旋。

4.解决办法

(1)在讲“锋面的分类”时,采用读图分析法,先让同学读图分析出哪种气团是主动移动的气团,依此来判断锋面的类型。“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是比较抽象的,主要可采用画图分析法,让同学想象冷暖气团相遇后出现的天气变化。

(2)锋面气旋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是综合性较强的知识。它的形成书中并没有写出。因此,可采用画图设问法来寻找事物的内在联系,逐渐深入问题内部了解其形成的原因,这样可大大降低学习难度。锋面气旋对天气的影响,可采用综合分析法,通过抓住锋面的概念、对天气的影响、移动等知识来综合分析问题。

三、课时安排

1.5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本节学生活动的重点放在画图读图分析问题。通过教师一系列设问,来指导学生读图,从图中寻找各种事物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冷锋的定义,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出现的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2)知道在冷锋影响下形成的灾害性天气。

(3)知道暖锋的定义,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出现的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4)知道低压系统的概念及分类。

(5)记住低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6)知道高压系统的概念。

(7)记住高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途“冷锋与天气”“暖锋与天气”图,学会区分冷锋和暖锋。

(2)通过阅读“冷锋天气、暖锋天气”图,学会从图中分析天气现象。

(3)通过阅读“锋面气旋”图,学会区分冷锋、暖锋天气系统和低压、高压天气系统。

(4)通过阅读“1996年1月6日8时地面天气”图,使学生学会区分冷锋与暖锋,研究其对天气的影响,提高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5)通过阅读“1996年1月31日4时地面天气”图,帮助学生区分高低气压天气系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德育目标

(1)通过阅读各类形式的地图,提高学生把图形语言转换为口语语言的能力。

(2)通过地图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地理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在讲课之前,教师可先播放一段反映冷锋或暖锋、高压或低压的天气形势预报录像。实际的天气状况配有解说员的解说,可帮助学生建立天气现象与天气系统的联系。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新课导入]:[问]:每天电视台都播放“天气预报”。“天气预报”这个名词,可以不可以改成“气候预报”?

(学生讨论后,教师播放一段天气预报录像。)

[问]:这个天气预报是预报多长时间内的天气形势?

[教师]是预报24—48小时左右的天气形势,所以只能用“天气”这个名词来表示。

[板书]: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教师]:从天气预报中可看出,在同一时间段内各地天气有明显的区别,这是因为各地受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或处于天气系统不同部位的缘故。

任何一个天气系统都是大气环流中相当独立的系统,其生存时间一般较短,它的形成、移动都会对某地的天气有明显的影响。

[板书]:二、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

(1)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

(2)分类:冷锋、暖锋。

(看课本第49页“冷锋、暖锋与天气”图)

[教师]:由于冷空气密度大,暖空气密度小。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一般是冷气团在锋面下面,暖气团在锋面上面。所以在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在黑板上画出闭合的等压线,让学生填出气压状况并画出两条槽线,说出该地的气流运动状况。)

(学生画在图中填注出:低气压,并指出是气旋。见图一)

(让同学根据风向原理在图中画出A、B、C三点的风向。见图二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表示风向。)

(A、B两地吹偏北风——冷空气,C地吹偏南风——暖空气。)

[教师]:与低气压相伴的气旋,其水平气流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由于在低气压不同的部位风向及性质均不同,因而出现冷暖气流相互追赶相遇的现象。A、B两地的风都是从北部吹来,所以气温比较低,属于冷空气;C地的风来自南部,所以气温比较高,属于暖空气。

假设C地吹南风,当它向北移动时会和A地的气流相遇,冷暖空气相遇就会形成锋面。因为是暖空气主动向冷空气方向移动,所以叫暖锋。

假设B地吹北风,当它向南移动时会和C地的气流相遇,冷暖空气相遇就会形成锋面。因为是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方向移动,所以叫冷锋。

(教师让学生在图中A、C之间和B、C之间画出冷锋和暖锋锋面符号。见图三)

(看课本第49页“冷锋天气、暖锋天气”剖面图)

[问]:在冷锋、暖锋天气图中都有暖空气沿锋面爬升,但爬升的原因不相同,各是什么?

[教师]:冷气团主动移动的锋是冷锋,暖气团是被动爬升;暖气团主动移动的锋是暖锋,暖气团是主动地沿着锋面爬升的。

(看课本第52页“1996年1月6日8时地面天气图”)

[问]:图中表示的冷锋还是暖锋天气?

(学生回答:是冷锋天气。)

[问]:冷锋过境时会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状况?

[教师]:当冷锋过境时,随着暖气团的被动爬升而逐渐冷却,其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雨,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因为是暖气团被动爬升,所以降水区域在锋后。

(让学生回答课本第51页“活动”的第一题)

[问]:当冷锋移动到我国东部地区后,内蒙古和青海一带属于冷锋过境时还是过境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教师]:属于冷锋过境后。这时内蒙古和青海被冷气团控制,气温和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晴朗。

[教师]:冷锋对我国的天气影响很大。比如:在夏季会形成狂风暴雨,在冬季形成寒潮。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

[问]:我国东部的江淮地区是被冷锋还是暖锋控制?过境时会出现什么天气?

[教师]:是被暖锋控制。过境时,暖空气主动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降水多发生在锋前,多产生连续性降水。

暖锋过境后,当地受暖空气控制,气温会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板书]:

[教师]: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除锋面外,还有一个气压系统。气压是影响天气状况的重要因素,风霜雨雪的形成与变化,都与气压系统及其变化状况密切相关。

[板书]:2.气压系统

(1)分类: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让同学指出高压和低压中心)

(看课本第50页“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天气图”)

[问]:高压中心区和低压中心区的气流如何运动?

在高压和低压系统的控制下,当地会出现什么天气?

(学生回答:低气压中心区气流辐散下沉,天气晴好。高气压中心区气流辐合上升,云雨较多。)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

[问]:蒙古和我国新疆东北部受高压系统控制是什么天气?

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受低压系统控制是什么天气?

(学生回答:蒙古和我国新疆东北部是晴朗的天气。长江中游地区会出现云雨天气。)

(看课本第50页“低压槽和槽线”图和第51页“高压脊和脊线”图)

[问]:什么是低压槽?低气压中心若从气流运动状态来看属于气旋还是反气旋?

什么是高压脊?高气压中心若从气流运动状态来看属于气旋还是反气旋?

[教师]:低压槽是从低气压区向外延伸的狭长区域,低气压中心属于气旋。高压脊是从高气压区向外延伸的狭长区域,高气压中心属于反气旋。

(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北半球气旋图)

[问]:在北半球气旋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各吹什么方向的风?

(学生回答:东南部吹西南风,西南部西北风)

(看课本第50页“低压槽和槽线”图)

[教师]:所以在低压槽图中,槽线的两侧分别刮偏北风和偏南风。这样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在槽线附近相遇形成锋面,形成锋面气旋。

(看前面的图三)

[教师]:在气旋槽部形成锋面有暖锋也有冷锋。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

[教师]:锋面气旋是具有锋面的低压系统。我国全年都受温带气旋影响,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在此图中有两个锋面气旋,一个分布在内蒙古北部,另一个分别在长江中游地区。从两个冷锋的移动方向看,大体上是自西向东移动。从锋面的影响地区来看,我国西部主要受冷锋影响,东部主要受暖锋影响。

以影响我国北部的锋面气旋为例,根据暖锋和冷锋分布地区可看出,华北和东北的南部主要受暖气团的控制,如果暖气团中的水汽充足而又不稳定,这里可出现弱的降水天气;若气团干燥则为晴见多云天气。若从西部来的冷空气势力很强,冷锋便会追赶暖锋,致使暖空气被抬升,华北和东北的南部就会被冷空气占据,气温明显下降,天气以冷、晴、干为主。

[板书]:(2)比较

[教师]:在实际的天气状况中,一个地区的天气是受很多天气系统综合影响的,但最常见的天气系统是锋面气旋和气压系统。

(四)总结、扩展

推荐访问:高一 教案 地理 湘教版高一地理优秀教案 湘教版高一地理优秀教案 湘教版高一地理优秀教案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