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汇编6篇

时间:2023-09-06 08:54:03 来源:网友投稿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第1篇今天教授的是陶渊明的《五柳先生》。是初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这篇文言文并不难,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汇编6篇,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汇编6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第1篇

今天教授的是陶渊明的《五柳先生》。是初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这篇文言文并不难,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而且他们对陶渊明也并不陌生,所以我主要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来上这堂课,让学生教学生,学生不会的,老师才引导。这样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自学欲望,和探讨的热情,让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了光彩。有几点心得总结如下:

一、自由朗读,疏通文意,提高自学能力。

学生的学习热情,需要教师点燃。在上课开始,通过与学生互动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然后让全班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在朗朗书声中走进课文,走近陶渊明。接着让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自己口头翻译课文,不懂的字句做记号,然后小组讨论,把小组成果展示出来,最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这样学生互助后教师指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动了起来,自觉投入学习活动中,提高了自学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合作探究,品读人物,提高语文素养

文章一定是学生读懂的,而不是教师教懂的,教师要做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走进文本,感知人物。所以,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课文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品读人物的精神,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很快就明白,陶渊明“性嗜酒,好读书,常著文”,并从中看出了他是一个性情率真,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雅士。于是,陶渊明的形象就在同学们热烈的讨论声中栩栩如生了。

当然,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令人遗憾的地方,比如在指导朗读时,匆匆带过,生字词分析也不太到位,可能导致学困生掌握不够扎实。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也不够,以致讨论不能充分展开,可能导致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来不及思考与发表看法。再有就是教师的课堂点拨挖掘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第2篇

《我的第一本书》写出了作者对20世纪初中国乡村荒寒、苍凉苦难生活境况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受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情导入,概括文本

文章故事性很强,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这个环节,就是要吸引学生的兴趣,首先从内容上整体感知,了解“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其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所以在复述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第一本书”这条线索,讲述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从中感受生活的苦难。

二、品味探究,领悟情感

苦难的生活是作者心中抹不去的记忆,而牛汉作者崇敬和赞美的是来自人间的温暖和友情,还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乐。这里是让学生体会苦难生活中总会有使人感动的亮点,激发学生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因此,在此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在感受苦难的基础上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三、拓展延伸,思考人生

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学生体会生活的苦难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

本节课我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利用课堂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第3篇

以前在教《雷电颂》时,只是把《雷电颂》当作一篇普普通通课文,按照教参照本宣科似的讲析一通。课文上过后,发现学生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这次在上《雷电颂》前,我对这一情况作了仔细地分析,从中发现造成这一情形的原因主要是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备课时,教师只是备了教材,但对学生这一头考虑甚少:学生对戏剧这一文学样式的有关知识、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剧中人物的独白所体现的时代精神等方面,其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的欠缺。

对这些方面,在备课时,如果考虑不到,学生在理解课文方面,肯定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也会影响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备课时,作了这样的调整和改进: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各小组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资料,有的查阅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有的查阅戏剧这一文学样式的有关知识,有的查阅有关《屈原》剧本的评介文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教师适时地加以点拨、引导。有时教师还可以故意设置一些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改进,效果较为明显:学生的知识面大大地丰富了,理解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
更主要的是有效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这告诉我们,备课务必备两头:既要备教材(熟悉教材,掌握教材),更要备学生(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教学出现新境界。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第4篇

【案例】

《推敲》课后作业:

下列句子中的带点的词语能换括号里的吗?为什么?

1、一天,贾岛到郊外去拜访(访问)一位叫李凝的朋友。

2、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即时)写成的那首小诗。

3、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安静),读起来也更响亮些。

师:“拜访”能否换成“访问”?我们也来推敲一番。

生:我觉得不行,因为“访问”好像带着问题带着事情去的,而拜访则是礼节性地看望。

师:哦,你是这样理解的。这么说,如果没有事情就不能“访问”了吗?(学生为难的样子)看来这个答案不够准确。看看还有什么不同的理解?

生:我觉得“拜访”是带着对对方的敬意,很尊敬地看望。而访问好像是一般的看望。贾岛对李凝应该是怀着敬意的,所以我认为用“拜访”更好。

师:嗯,你感觉很“准”。是的,“拜访”和“访问”其实是一组近义词,但是,他们还是有区别的。也就是他们之间不能画等号。如果我们一定要在他们之间画一个等号的话,你认为应该怎么处理?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拜访=访问 )

生:我认为应该在访问的后面加上“带着敬意”。

师:好!(老师板书“+带着敬意”, 拜访=访问+带着敬意)

师:呵呵,今天我们用数学的方式表示了这一对词语,是不是很有意思?

生:(会意地笑)。(呵呵,我最陶醉于学生这样的笑。)

师:下面还有两对这样的词语,你有没有本领也能用这样的方式来表示?试一试。

学生思考。片刻,交流。

生1:即时+兴致=即兴。(第二句)

生2:即时+诗兴=即兴。

生3:宁静>安静。(第三句)

师:解释一下。

生:宁静比安静更静。

师:好,有道理。

生4:宁静=安静+美。

师:不错,很有意思,安静加上美能否等于宁静呢?

生:是“约等于”。

师:好,改成“约等于”。“宁静︾安静+美”呵呵,看来,这个“宁静”还有美的意思在里面啊!(因为我的网名是“宁静”,多数孩子都知道,所以又有很多会意的眼神投向我,暧昧的眼神投向发言的学生,呵呵,得意。)

(下课了,黑板上就剩下了这么多“公式”,还有点舍不得擦掉。)

【感触】

这个点子也是突如其来。用一种比较新鲜的形式包装传统的训练内容,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第5篇

本次综合性活动容易实施,且是学生和家长乐意接受的内容,所以效果较好。同时我对新课程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活动中我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了家庭,学生通过与家长交流,认识到了父母生活的艰辛,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况。语文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是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的一次有益尝试。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健康成长。很多同学以前在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生活,现在他们已经开始洗碗、铺床、提水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有的同学在日记中写着:“以前我以为父母挣钱供我上学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不顺心时我就发脾气,不上学,现在我真正认识到了他们生活的艰辛,我应自己做事,好好学习,不让他们再为我操心。”可以看出同学们从生活上到思想上都受到了教育。有的父母在学生日记本上也写了几句话:“感谢老师采用这种方式让孩子体谅我们……”“孩子在家比以前懂事多了……”更可喜的是开学初打算辍学的郗宗祯同学的母亲亲自到学校为他交上了书钱,并且说为了孩子将来,无论如何也要让他读书。一次综合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教育了学生,感化了家长,真是一举多得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第6篇

一、灵活的课堂预设促成了有效的生成

课堂教学离不开预设,预设可以实现教学目标,使教学活动有讲划的进行,教师便于驾驭课堂教学,这节课为了实现让学生了解修辞方法并品析出修辞方法表达效果的教学目标。我作了以下的预设:

1、让学生说说常见的修辞方法有哪些?

以这个问题带出《课程标准》要求明确的十种修辞方法,让学生对修辞方法有个“面”的认识。

2、在这十种修辞中,我选了五种修辞作为复习的重点,让学生了解这五种修辞的定义和要点。

3、在了解这五种修辞的定义和要点的基础上,举了五个句例,让学生结合定义和要点去辨析属于何种修辞,并指出其表达的作用,这一环节由于预设得细化,所以给了学生良好的发挥余地,整个教学五一节进展得十分有效。

4、以课文《雷电颂》为例,加深对学五种修辞的认识和运用,虽然在本文中讲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比较困难,但因为前一环节的铺垫使这一环节的开展显得比较顺利,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难点,我将这一环节分成了三步走:

⑴让学生找出文中运用了修辞方法的句子。

⑵让学生回顾课文的表现的内容与情感。

⑶结合修辞手法物思想内容,谈表达效果。

这三步化难为易,促成了课堂的有效生成,师生归纳出了修辞表达的共性特点以及该如何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用语言表达出修辞的表达效果。实现了本节复习课的教学目标。

二、这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较好地落实了方法的指导

学生毕竟是学生,有时他们会局限于自己的认知水平,对于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的理解可能是模糊的,也可能是肤浅的,所以当学生的表达效果的理解可能是模糊与肤浅的认识时,我及时给予了有效的引导:

比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学生只知道运用了反复的修辞,不知道有拟人的修辞,主要在于学生对“咆哮”一词不理解,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对“咆哮”含有暴怒喊叫的意思的理解,生成了拟人修辞,那么在这一句中运用拟人反复有什么作用,学生认识较为模糊,我给予有效的引导,风象征什么?──象征变革理实的伟大力量,所以这里表达了屈原对风的急切渴望,就是对变革现实力量的渴望,这里又运用的反复,就更加强调对风的急切渴望,同样对其他两个句子也作了有效的引导,以及通过有效的朗读,尊重学生个性体验,较好地生成了学生对修辞句子的赏析和理解。

三、这堂课遗憾的地方

生成教学的内容具有随和性和灵活性,对于教师的潜能是个巨大的挑战。由于准备得匆促,有些预设没有很大的生成,比如对文中及课外延伸材料的修辞例句的引导赏析时不够深刻,原来预设用删除法、潜换法把文中运用修辞的句子改为没有修辞的句子进行比较,使学生能更加深入理解、运用修辞方法的作用。

推荐访问:下册 语文教学 汇编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汇编6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汇编6篇) 八下语文教学反思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