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古诗词必备16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9-04 16:06:02 来源:网友投稿

古诗词第1篇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晨兴理荒,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白居易《池上》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有三秋桂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必备16篇,供大家参考。

古诗词必备16篇

古诗词 第1篇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晨兴理荒,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白居易《池上》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李白《妾薄命》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李商隐《赠荷花》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王昌龄《西宫秋怨》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李白《古风其十九》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李白《子夜吴歌夏歌》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刘攽《雨后池上》

一年滴尽莲花漏。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李白《采莲曲》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王维《山居即事》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王维《渭川田家》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苏轼《江神子江景》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李白《古风其十九》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李白《渌水曲》

古诗词 第2篇

为了完成小课题研究预设的目标与任务,我精心设计了《古诗词诵读专项训练》一课。通过实际教学,我发现这节课是成功的,它很好的锻炼和提升了学生的古诗词朗诵能力与水平,而且由于有音频视频上的名家示范朗读,对学生课堂上朗诵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借鉴与提高产生了莫大的作用。现反思总结如下。

一、教学目标的设置。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项:

1、提升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能力与水平。

2、强化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继承与弘扬。

3、探索阅读教学朗读指导的落实途径与方法。

将提升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能力与水平放在首位,这是由古诗词诵读专项训练这节课的性质与内容决定的。同时,因为是小课题研究课,所以实验、探究并创新阅读课朗读指导方法,就自然成为本节课的目标任务之一。

二、教学环节的设计。

共分为四个步骤:一是为了使学生对古诗词文学知识有所认识与了解,特设置了领悟诗的内涵环节。这是上好整节课的前提与先决条件。所谓“诗无达诂”,只有理解了古诗词的本质与特点,掌握了它表情达意的方式与手法,才能准确把握每首诗词的主旨与情感,也才能吃透诗歌,与诗人气脉相通,读出意境,读出文字背后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二是佳篇名作诵读,先听录音欣赏视频,再有感情地朗诵诗词。所谓诗情画意,每首诗词就是一幅绝好的画卷,而优美的音乐更是为诵读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与环境。再加上知名播音员声情并茂、饱满深沉的示范朗读,使所有学生在朗读方法与技巧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指导与启发。三是佳篇名作吟唱,先欣赏视频中的诵读与演唱,再由学生进行诵读,也可演唱。古诗词不仅能诵读,而且可以唱出优美动听的歌曲,这对学生来讲又具有莫大的吸引力。这也是我这节课的创新之一,虽然吟唱与朗读完全不同,但两者又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事实证明,学生的情绪在这个环节达到了整节课的最高潮,而古诗词朗诵的质量也得到了质的提升与飞跃。四是作业,这是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扩展,目的在于巩固课堂上所得到的朗读知识,继续提升朗读能力与水平,并为下节课的复习提问环节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教学效果的评价。

客观来说,本节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这首先得益于教学设计的精心与用心,因为进行阅读课朗读指导的研究而专门设计一节古诗词诵读专项训练课,这种情况应该很少,至少这样做操作的难度相当大。其次在于本节课朗读指导教师的范围有了质的变革,不仅是过去的执教老师,而且最重要的是“音视频”老师。而且其朗读的质量常人难以匹敌,对学生来讲更是异常震撼、刻骨铭心———原来诗歌可以这样诵读,太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啊!

古诗词 第3篇

同徐侍郎五云溪新庭重阳宴集作【唐】独孤及

万峰苍翠色,双溪清浅流。已符东山趣,况值江南秋。

白露天地肃,黄花门馆幽。山公惜美景,肯为芳樽留。

五马照池塘,繁弦催献酬。临风孟嘉帽,乘兴李膺舟。

骋望傲千古,当歌遗四愁。岂令永和人,独擅山阴游。

重阳日示舍弟【唐】赵嘏

多少乡心入酒杯,野塘今日菊花开。

新霜何处雁初下,故国穷秋首正回。

渐老向人空感激,一生驱马傍尘埃。

侯门无路提携尔,虚共扁舟万里来。

旅中过重阳【唐】朱庆馀

一岁重阳至,羁游在异乡。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

草际飞云片,天涯落雁行。故山篱畔菊,今日为谁黄。

九日登巴台【唐】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

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

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

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

临觞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重阳【唐】高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九日【唐】王勃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九月九日【唐】崔国辅

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九日寄行简【唐】白居易

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

九日【唐】杨衡

黄菊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九日【唐】李群玉

年年羞见菊花开,十度悲秋上楚台。半岭残阳衔树落,一行斜雁向人来。

行云永绝襄王梦,野水偏伤宋玉怀。丝管阑珊归客尽,黄昏独自咏诗回。

九日言怀【唐】令狐楚

二九即重阳,天清野菊黄。近来逢此日,多是在他乡。

晚色霞千片,秋声雁一行。不能高处望,恐断老人肠。

九日得新字【唐】孟浩然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古诗词 第4篇

一、反复吟咏,在诵读中品诗情悟诗理

汉语言文学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悟,咀嚼体会,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因此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
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
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二、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钩和一个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

三、搭建平台,促进知识与能力相生相长

一般来说,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他们对诗词的领悟就越丰富深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夯实作为新知识生长点的知识基础。这个基础包括作品积累、诗词常识、鉴赏方法、背景知识以及一些主要诗歌流派的风格特点等。

1、注重作品积累,严格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课内外作品,在背诵中丰富积累,在吟咏中感悟陶冶。

2、引导学生收集资料,掌握诗词的一般常识。比如诗词的题材类别、意象、意境、风格、表现手法、朗诵技巧等。

3、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诗评名家赏析诗词的文章,让学生走进经典、走近名家大师,这样既有助于对所学诗词内容的理解,又能从中学到赏析诗词的方法。

4、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诗人传记,走进诗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时代风云、生活遭际、理想情感、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反映,从而提高诗词赏析水平,并能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哲理。

四、拓展学习方式,在合作对话、互相促进的开放式探究学习中整体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又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主要应在三个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一是帮助学生确定探究的问题。如“诗的意象与诗的情感主旨”、“诗词中的联想和想象”、“诗人的风格与诗词的主题”、“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这些问题应该分为更具体更小的问题,以便于学生的学习。二是从资料的来源、搜集、取舍等方面对学生给予指导。三是组织和指导学生把学习的结果进行交流。

总之,诗词的教学有别于实用文体的教学,应该把鉴赏美的语言、培养美的情感放在突出的位置。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对话的过程之中,诵读,联想,感悟,赏析,评价,探究,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只有这样,古诗词的教学才抓住了根本。

古诗词 第5篇

1、春晚叹(宋)陆游

一风已快晴,微云复成雨。

盛丽女郎花,坐看委泥土。

蜂房蜜已熟,科斗生两股。

堂堂一年春,结束听杜宇。

老夫久卧疾,乃复健如许;

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

2、和端午(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3、五月五日(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古诗词 第6篇

小时候,在妈妈的督促下,我每天都要读很多遍的古诗词,什么“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还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更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天知道,我有多么恨古诗词,因为它不仅夺去了我玩的时间,还经常因为背不好而遭到妈妈训斥。

上了小学,我惊奇地发现,语文课本上的古诗我几乎都背过,所以背古诗时老师经常夸奖我。听着老师的夸奖和看着同学们嫉妒的目光,我竟然渐渐的喜欢上了古诗词。

现在的我喜欢古诗词,不仅仅因为它读起来朗朗上口,更因为它隐含着作者浓浓的思、浓浓的情。

亲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每读到这篇古诗,我仿佛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母亲,在发出微弱光的油灯下,为她即将远行的儿子,一针一针地仔细补着衣服,生怕有遗漏的地方,冻到她的孩子。诗中的母爱是让人感动的。

爱情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每每读到这篇古诗,我都感觉到心里泛起了一层涟漪。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细腻的女人在寻找她心爱的男子。诗中的爱情是幸福而甜蜜的。

乡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每每读到这篇古诗,我仿佛看到了诗人远眺故乡,在心里想象着兄弟们插着茱萸登山时的情景。我感受到诗人想回到家乡并见到亲人的急切心情。

友情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每每读到这篇古诗,我仿佛看到了一对忘年之交在路口诀别时,相互安慰,相互开玩笑时的情景。这让我感觉到友情的伟大。

看,古诗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它也是含有很多情义的。

古诗词 第7篇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
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劝学》)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10、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1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1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13、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史记"屈原列传》)

14、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15、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16、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17、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18、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

19、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20、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21、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

22、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2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24、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25、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2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28、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29、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30、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杜牧《阿房宫赋》)

古诗词 第8篇

1 古诗词三首

一、教材解读

独坐敬亭山

1.课文简说。

这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
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2.词句解析。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了孤独之感: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
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远离而去。“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
在飘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这两句诗中“动”中有“静”。无论是“静”与“动”,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静观之久,表现出他“独坐”时孤寂的情景,也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鸟儿飞走了,云飘远了。诗人只有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此刻诗人十分动情,世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做伴吧,真是难得一知己!“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惜相怜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提炼的,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望 洞 庭

1.课文简说。

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2.词句解析。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总写洞庭湖的秋色。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美。洞庭湖其实面积很大,方圆数百里。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湖的山水。先写从远处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
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也是对上一句作的补充说明。

宋人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群山》中的“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便是从这两句中脱化而出。

忆 江 南

1.课文简说。

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忆江南”,词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所回忆的是诗人曾经观光游览当地风景时所留下的印象。

课文选了其中第一首,原题下的另两首是:

其一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二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词句解析。

(1)“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风景旧曾谙。”“旧”:从前,指诗人年轻时游过杭州。“曾”:曾经。“谙”:熟悉。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
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

(3)“能不忆江南?”江南的这种风光在洛阳是看不到的,所以词的结尾用反问句说,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选编这三首古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建议

1.三首古诗词可以按先后顺序分别进行教学,也可以把三首诗词进行比较教学。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

2.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先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是难点,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去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要作如下点拨:

《独坐敬亭山》中的“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子的意思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的时候要进行适当的变通,如:我看着山,山也看着我,互相都看不够。《望洞庭》中的“镜未磨”。要让学生知道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制做的,镜表面需要经过打磨。《忆江南》中的“旧曾谙”要交待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再引导学生查字词典帮助理解。

在理解词句意思时,应鼓励学生质疑,形成师生之间互相对话的氛围。

3.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说说全诗的大意。如用第一人称来说,用角色对话的形式说,根据提供的画面来说,形成宽松的、相互交流环境。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要关注他们的语言质量,看是否把诗意理解正确,语言是不是连贯等。

4.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把握每首诗的感情基调。如《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
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忆江南》,以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朗诵。

5.在理解诗意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以往学过的有关课文,开展合理的想象,或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或通过画画等活动方式,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不要停留在简单的意译层面上。

6.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或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

7.如采用三首诗词比较教学,可以在基本疏通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抓住诗人不同时间所见景物和景物的特点,以及诗人当时思想情感等方面作相互比较;
对诗和词的形式上作些对比。还可以运用不同的音乐作配音朗诵,借以体会诗人当时的不同心境。

8.教学本组生字,要引导学生自学生字,通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字的意思,然后教师在班上检查。注意“谙”读ān,不要读成yīn;
“亭”字下面不要写成“子”;
“庭”字中“壬”下面的一横要短。

四、相关链接

刘禹锡(772—842) ?? ??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的诗以律、绝为工,格调高亢,意向简括,气骨桀骜;
乐府小章尤为著名。他与柳宗元、白居易交游、唱和,并称为“刘柳”与“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清人王夫之称他为“小诗之圣”。

敬亭山 古名昭亭山,又名查山。在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原有翠云庵、广教寺、穿云亭、丹梯亭、额珠楼、太白楼等古迹,今已无存。诸胜迹中仅有山南麓之双塔与古昭亭石坊。自南北朝时,南齐诗人谢、唐代诗人李白在此赋诗,此山遂名于天下。

洞庭湖 湖南省北部,长江南侧。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纳长江洪水,并于城陵矶注入长江,对长江洪水起着调节作用。

君山 又称洞庭山,在洞庭湖中,孤峰突起,景色秀丽。唐代诗人张说有《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古诗词 第9篇

《腊节》

北齐 魏收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腊八日水草庵即事》——(清)顾梦游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腊日》

唐 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婴下九霄。

《腊八粥》

清·道光帝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

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腊八》

清 夏仁虎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对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桂州腊夜》

唐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庚子腊月五日》

唐 司空图

复道朝延火,严城夜涨尘。

骅骝思故第,鹦鹉失佳人。

禁漏虚传点,妖星不振辰。

何当回万乘,重睹玉京春。

《腊前月季》

唐 杨万里

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

一尖已剥胭脂笔,四破犹包翡翠茸。

别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

折来喜作新年看,忘却今晨是冬季。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金浮图 腊八粥

清代:赵熙

残年饭。何缘梦见。且做梅边,懒残僧馔。撷园蔬,并入沙锅爨。

杂沓香风,乐到小儿争唤。喜当给孤园看,神鸦放口,饥火风吹散。

谋生贱。哀鸿叫断。转粟青天,战云千片。问何人、坐拥如花眷。

李郭樽前,小出长安乱。还我伊蒲,自办头陀半饱,消受山妻劝。

古诗词 第10篇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九日》

唐·耿湋

重阳寒寺满秋梧,客在南楼顾老夫。

步蹇强登游藻井,发稀那更插茱萸。

横空过雨千峰出,大野新霜万叶枯。

更望尊中菊花酒,殷勤能得几回沽。

《重阳山居》

唐·司空图

此身逃难入乡关,八度重阳在旧山。

篱菊乱来成烂熳,家僮常得解登攀。

年随历日三分尽,醉伴浮生一片闲。

满目秋光还似镜,殷勤为我照衰颜。

《山中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阳日示舍弟》

唐·赵嘏

节过重阳菊委尘,

江边病起杖扶身。

不知此日龙山会,

谁是风流落帽人。

《九月九日李苏州东楼宴》

唐·崔国辅

江边枫落菊花黄,

少长登高一望乡。

九日陶家虽载酒,

三年楚客已沾裳。

励志古诗词名句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古诗词 第11篇

1、咏廿四气诗 芒种五月节

(唐·元稹)

芒种看今日,螗螂应节生。

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

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

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

2、时雨

(宋·陆游)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

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

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

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

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

3、芒种 其一

(宋·韩淲)

田家一雨插秧时,成把担禾水拍泥。

分段排行到畦岸,背蓬浑不管归迟。

4、芒种 其二

(宋·韩淲)

栽匀明日问青黄,惜水脩塍意更忙。

少候根中新叶出,又看晴雨验朝阳。

5、芒种 其三

(宋·韩淲)

三年不见种田农,蓦陇跳沟过屋东。

齐唱歌声相劳苦,濛濛烟里一蓑风。

6、芒种 其四

(宋·韩淲)

愧我粗官耗太仓,及瓜而代合耕桑。

蚕筐阁了修秧马,老稚时时亦酒浆。

7、耕图二十三首 其十 插秧

(清·胤禛)

令序当芒种,农家插莳天。

倏分行整整,停看影芊芊。

力合闻歌发,栽齐听鼓前。

一朝千顷遍,长日正如年。

8、《梅雨五绝》

宋 范成大

乙酉甲申雷雨惊,乘除却贺芒种晴。

插秧先插蚤籼稻,少忍数旬蒸米成。

9、《伊犁记事诗》

清 洪亮吉

芒种才过雪不霁,伊犁河外草初肥。

生驹步步行难稳,恐有蛇从鼻观飞。

五律 芒种节

芒种忙忙割,农家乐启镰。

西风烘穗海,机械刈禾田。

税赋千年免,粮仓万户填。

麦收秧稻插,秋囤再攀巅

古诗词 第12篇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演讲的题目是《今天,我毕业了!》站在这里,我代表全体20x届的毕业生向我们的母校道别,也向这段不能忘怀的岁月道别!

才经历了小学升初中的紧张和忙碌,我想我此刻的心情应当和同学们一样吧,纵然有些喜悦,也掩不住回忆与留恋。这六年的路,我们走的辛苦而快乐,六年的生活,我们过的充实而美丽,我们流过眼泪,却伴着欢笑,我们踏着荆棘,却嗅得万里花香。六年的岁月、1900多个日日夜夜,听起来似乎是那么的漫长,而当我们今天面对离别,又觉得它是那么的短暂,似乎弹指一挥间,但很多东西确确实实地落在我们的记忆里,无法抹去……

六年前,我们曾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学习“a、o、e”的时候,经常靠记忆去拼拼音;学习“1、2、3”的时候,也曾为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弄得一头雾水。如今呢?在掌握小学阶段基本知识的同时,我们的理解能力、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能够领悟了古人的文言文,也在艰难地向“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山峰上努力攀爬。这些成绩除了自身的努力,学校的奉献不是更多吗?

学校不仅像一位亲切的导师,更像一位无微不至的母亲:今后的路还很漫长,我想对母校说,假如我能搏击蓝天,是学校给予我腾飞的翅膀;假如我能战胜海浪,是学校给予我弄潮的勇气;假如我是不灭的火炬,是学校给予我青春的光亮。学校告诉我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学校告诉我有志者事竟成;学校告诉我失败是成功之母;学校告诉我诚信是为人之本……

今天,我毕业了。我要对所有的老师们、同学们,乃至这里的一草一木道一声:再见了!再见了,我的老师!再见了,我的同学!再见了,王寨小学!

谢谢大家!

古诗词 第13篇

教学内容

该单元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而《秋思》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人张籍是借助寄家书这件日常生活的小事表达了自己身在异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本节课旨在引领学生学古诗时遵循了古诗教学的基本规律,即:让学生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力求让学生从情境中体验古诗的意境,在朗读中感悟诗意和情感。

按照新课标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内容:

知识与能力:学习生词,能有感情地吟诵诗句。引导学生体会“叙事抒情”,学习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学古诗的三步——读正确,流畅;读出韵律;读出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内心,理解诗意,自然释放自己的情感、想象,熟读成诵。

其中,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诗句;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教学策略

为了突破上述的重点难点,我将主要采用下面的教学方法:

1、读思结合法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课采用以读为主,读思结合教学方法,力求通过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多次朗读课文的方法,帮助他们领会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合作探究法

由于“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交流看法,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使学生做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会分享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3、情境教学法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些生动具体的场景,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总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力求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学习方法

在学法上,通过学生个别朗读、互相读、自由读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读中感悟诗句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教师运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范读、引读,营造以情动情,以声传情,浓厚的情感氛围。

教学过程

我打算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主要有下面五个教学环节:

一、 课前词语积累

出示一些事先准备好的与乡愁有关的成语,学生背诵,师简单解释难理解的词语。本环节意在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并且为本诗的理解及拓展部分做准备。

二、导入新诗

启发背诵《静夜思》,点拨:这首诗是借景抒情。并由李白诗中的月亮引出问题:“张籍眼中的乡愁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由通俗易懂的古诗引入,可直接将学生带入思乡的情景中来。

三、读诗、解诗、悟情

在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多种朗读的方式来理解本诗。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读古诗,初步体会诗意。然后师生解题,通过解题加深对诗情理解。这时教师泛读,学生体会自己与教师读的不同之处,并想一想原因,并试着再次读诗,并读出诗的节奏。

在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了几遍之后,提出问题:你读懂了什么。这是学生集中理解诗意的阶段,通过上节课《泊船瓜洲》的学习,本首诗作者的思乡之情,学生不难理解,有了整体感知奠定的基础,趁热打铁地进行相关句子的理解和品悟就显得更加必要。

在整个赏读过程中,我将以“你能从诗中那些地方体会出作者的思乡之情?”一个问题带动,引发学生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真正做到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就可以抓住诗中“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让学生说说这些关键词的理解,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在经历了这样的品读之后,相信学生对于诗中作者表达的感情理解的更加深入,此时,让他们带着对诗的深层理解再次朗读古诗,并试着背诵。

四、发散思维

本环节,会以“在张籍心中乡愁是什么?在你心中乡愁是什么?”为中心点,师生交流。可以用上第一个环节中出示的那些词语。这样既让对本首诗的理解得到了感情升华,又能及时地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搜集思乡诗,把这首诗改成一个小故事。引导学生拓展相应的内容,将此内容布置为课后作业。让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日常生活之中,达到大语文的课程要求。

古诗词 第14篇

一、采桑子 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四、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五、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六、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七、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八、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九、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十、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古诗词 第15篇

《腊节》

北齐魏收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腊八日水草庵即事》——(清)顾梦游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腊日》

唐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婴下九霄。

《腊八粥》

清·道光帝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

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腊八》

清夏仁虎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对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桂州腊夜》

唐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庚子腊月五日》

唐司空图

复道朝延火,严城夜涨尘。

骅骝思故第,鹦鹉失佳人。

禁漏虚传点,妖星不振辰。

何当回万乘,重睹玉京春。

《腊前月季》

唐杨万里

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

一尖已剥胭脂笔,四破犹包翡翠茸。

别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

折来喜作新年看,忘却今晨是冬季。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金浮图腊八粥

清代:赵熙

残年饭。何缘梦见。且做梅边,懒残僧馔。撷园蔬,并入沙锅爨。

杂沓香风,乐到小儿争唤。喜当给孤园看,神鸦放口,饥火风吹散。

谋生贱。哀鸿叫断。转粟青天,战云千片。问何人、坐拥如花眷。

李郭樽前,小出长安乱。还我伊蒲,自办头陀半饱,消受山妻劝。

古诗词 第16篇

1、除夕之夜连双岁,零点钟声分二年,春节立春看春晚,举国欢庆共团圆。

2、爆竹声声除旧岁,家家兴会夕烟中。香茶品罢开红酒,祝福频频心更同。

3、辞旧迎新春光好,生活美满节节高。岁月匆匆快如风,迎财接福乐逍遥。

4、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从此阳春应有脚,百花富贵草精神。

5、新年牛年好好好,新春睡觉香香香。新春身体棒棒棒,新春财富发发发。

6、正月十二还是年,有酒有鱼有清闲。万般妄念且放下,快活一天是一天。

7、笑靥如花人最美,口口声声拜年话。常来常往人才亲,开开心心过年啦。

8、五彩缤纷满夜空,迎新辞旧九州同。太平盛世家家乐,民富国强年味浓。

9、爆竹声中腊已残,绀酥酒暖烛花寒。朦胧晓色笼春色,便觉风光不一般。

10、新年新相新面貌,冬藏春生新开端。有帐还帐无则安,莫让旧帐跨新年。

11、贴上春联就过年,字好字丑无人嫌。意思反正差不多,祝福祝愿祝赚钱。

12、年移代序闹新春,味入新茶品吉辰。已祝斜阳休更晚,浓熏细染振歌尘。

13、过年团圆合家欢,祝福来年都平安。辞旧迎新财神到,鞭炮齐鸣响震天。

14、新春伊始福临门,万象更新人精神。快乐吉祥事事顺,过去的事别留痕。

15、新句初磨旧韵氛,年华不负好精神。伊人笑在梅花外,始把红颜写入春。

16、过年有聚天天醉,只因量小爱贪杯。酒醒过后方知悔,可恨难控又一回。

17、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18、除夕人间瑞气盈,千家万户拜年声。举杯同饮齐欢庆,国泰民安唱太平。

19、正月初十石头节,焚香礼茶把石拜。献上几个饼和馍,新的一年无难灾。

20、爆竹声中又一年,光阴三十箭离弦。莱衣戏作儿童舞,博得高堂压岁钱。

21、江湖流落岂关天,禁省相望亦偶然。等是新年未相见,此身应坐不归田。

22、新年到,老幼尽开颜。倒数声声天地响,腾星点点世人欢。守夜不思眠。

23、擎灯舞扇秧歌扭,焰火飞鸣上九霄。万户千家辞旧岁,欢天喜地乐陶陶。

24、欢歌载舞庆新年,度日天天好运添。春至人间心更暖,节临祝友幸福甜。

25、辞别天宫二师兄,旧地重游到青城。迎来庚子除夕日,新年新月焕新风。

26、除夕送火墓园清,孝祀思親血脉情。一路轻風人涌动,长香袅袅亮天明。

27、核桃瓜子一杯茶,细雨黄昏旧薄纱。岁岁年年终是叹,出门一笑放烟花。

28、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9、梅花落尽绛桃开,临老偏宜缓缓来。漏泄春光无次第,不须箫鼓更相催。

30、欢声笑语尽相闻,度岁经年意自欣。春去春来春色好,节逐花舞欲缤纷。

31、春风满面心欢畅,节节高升步青云。快马加鞭传喜讯,乐事不断又一轮。

32、肩扛手提背行囊,回家过年看爹娘。赚钱多少不重要,一家团聚啥都强。

33、正是有人负重前,此年方能如此欢。你中有我我有你,幸福快乐人世间。

34、新岁抱琴何处去,洛阳三十六峰西。生来未识山人面,不得一听乌夜啼。

35、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36、爆竹声声夜未央,凉风习习草如霜。披衣不寐思何处,墙里蔷薇墙外香。

37、祝福春来入画图,年年岁岁换桃符。且看团圆除夕日,把盏言新酒一壶。

38、东风送暖贺丰年,节庆祥和兆瑞天。己亥欢歌除夕去,迎春子鼠话团圆。

39、飞雪压松梅花开,朵朵红梅喜迎春。万家门户贴春联,鞭炮齐鸣赞国策。

40、旧日一点不留痕,所有尘埃扫出门。干干净净迎新春,满城都是笑脸人。

推荐访问:古诗词 必备 古诗词必备16篇 古诗词(必备16篇) 古诗词必备8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