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党精神对青年大学生启示(2022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建党精神对青年大学生的启示6篇
【篇1】建党精神对青年大学生的启示
五四精神对当代青年的启示作者:郝娜娜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17期
摘 要:五四精神是时代的灵魂,体现的是青年对时代的责任和担当,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得重要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坚定的政治信仰、坚实的群众基础、顽强的奉献精神;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追求民主科学的先进性。新时期,对五四精神进行深入挖掘与研究,有助于教育当代青年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以梦为马,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关键词:五四精神;当代青年;启示
五四运动是历史的印记,是时代的召唤,是封建旧文化旧思想结束的休止符,也是新青年觉醒的警示铃。它唤醒了无数沉睡的大众,用磅礴的气势和无畏的精神诠释了“胜利不会向我走来,我必须自己走向胜利”的真正含义,见证了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现状和爱国青年的精神状态。这是一个壮烈的时代,无数爱国志士为之丧生;这是一个革新的时代,使中国青年从灵魂深处得到洗礼。五四精神是青年之魂,弘扬了舍生忘死的民族大义,体现了所向披靡的磅礴气魄。励精图治,穷则思变,是一个时代的青年应有的精神状态。
一、五四精神:一个时代的灵魂
(一)五四精神源自于先进的革命思潮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经患难,尽管有识之士曾尝试救亡图存,但众多的改革都以失败告终,直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这是一次工人阶级的贫农阶级共同联合完成的重大革命,十月革命不仅改变了俄国的社会现状,也给中国送来了真理的光芒。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一股新思潮,马克思恩格斯的多部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同时创办了报刊来传播新思想,如:《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席卷了神州大地,积聚了广大的爱国主义力量,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也不负使命,勇于担当,以先进思想为指导,以先进理念为支撑,挑起了时代赋予的重任。李大钊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他号召中国人认清形势,将十月革命与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联系起来,随着时代潮流前进。他呼吁:“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以学生为主的爱国青年受到了先进文化的熏陶与洗礼,从精神上得到了解放,改造社会的思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从行动上得到了支持,面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与腐朽的统治思想,敢于揭竿而起,进行革命,先进的革命思潮启发了广大青年的民主觉悟,是五四运动爆发的理论支撑。
【篇2】建党精神对青年大学生的启示
“仁”的思想对培养当代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启示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孙 曼 琳
摘要:通过对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的诠释,重新发掘孔子伦理道德修养论的精华,并针对当前大学生种种道德问题,提出了充分利用儒家“仁”的思想特有的精神价值和生命力来培养大学生的仁爱精神的具体对策,即培养仁爱之心,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并指出培养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关键在于道德情感教育,启发良知自觉。
关键词:孔子;
仁;
大学生;
仁爱精神
中国儒家的道德思想内容博大,义理宏深,孔子“仁”的思想是儒家伦理规范之核心,是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也是处理人际关系使之和谐,协调,达到社会和谐、个人幸福的最高道德理想和道德准则。“仁”的思想中包含的积极因素对当代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培养和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价值。
一、孔子“仁”的思想解读
孔子“仁”的思想,集中体现于《论语》中。在他的阐述中,爱人、孝悌、礼、义、忠、恕、中庸、敬、宽、信、敏、惠、刚、毅、木、讷、勇、温、良、恭、俭、谦、让、诚、利国、利民等都是“仁”的德目或“仁”的表现。因而宋儒曾言“仁”是“诸德之和”,是“全德之称”。不过通观《论语》,“爱人”乃是孔子“仁”的理论基础和第一要义,也是人们在实践“仁”的过程中首要的指导思想和道德要求。
(一)“爱人”
孔子最早以“爱人”释仁。仁的核心内容是“爱人”。《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即对他人应该同情,关心,帮助和爱护。孔子主张,“爱人”当以“亲亲”为起点,“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即是说从血缘中自然生出来的这种对父母和兄长的爱是仁的基础,也就是说,爱心要以父母兄弟等家庭中人开始,逐步推己及人,由近及远,通过“泛爱众”来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广阔境地。
“孝”“悌”是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爱,是带有血缘关系的亲情。亲爱父母为“孝”,亲爱兄弟为“悌”。人生而有家,成长在家,对父母、兄弟自然有爱、有情。“孝”“悌”是符合人的天性的爱,是人之常情的爱,是人性的最初表现。“这种真挚的血缘亲情是毋庸置疑地符合道德理性的,它是善良和正义的源泉与依据,所以说它是‘仁之本’。[1]”孔子将“仁”建立在“孝悌”之上,又超越这种血亲情感,它要求把“孝”所包含的亲情之爱扩展和推延到对社会一切人的关爱,“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当人依照这种天然合理的血缘亲情来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时,就会产生“爱人”之心,这种出自内心深处平和,谦恭,真挚的爱向外不断推广,从爱父兄到爱他人,从爱个体的人到爱群体的人,最终把人拉向社会,形成一种理想和谐的社会关系。
然而,与道家“独善其身”不同,儒家追求“兼济天下”,个人的完善在于其社会价值的实现,在于他是否能够按照自己至善的本性去对待他人。于是,仁以“笃亲”始,以“泛爱众”承,最后表现为曾参所概括的“忠恕”之道,即所谓“尽己之谓忠, 推己之谓恕。”(《论语集注》卷二)尽己之心以待人谓之忠,推己及人之心谓之恕,这是仁者爱人的具体行为模式。“忠”是从正面为别人着想,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恕”则是从反面为别人着想,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忠恕就是推爱己之心以爱人:一方面要以自己的全部爱心来对待他人,成人之美,助人为乐,人能爱人而后能利人;
另一方面又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以自身的感受去理解他人的感受,以自身的爱憎好恶去推知他人的爱憎好恶,从而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不损人利己。总的说来,忠恕之道要求人们待人如待己,以对待自己的行为方式来对待他人,不将一己之私强加于人。当然,忠恕之道是从人的本性为善这个前提出发的。如果每个人能从善的本性出发,将心比心,推行忠恕之道,人与人就能达到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
(二)“成人”
“仁”既是作为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出,同时又具有社会理想目标的意义。因此孔子“仁”的第二个层面的意义,就是“成人”。
理想人格的形成即“成人”,“成人”包括了“求仁”和“行仁”两个方面的意义。首先说“求仁”。求仁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主体道德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依靠主体的理想自觉和在理性自觉基础上的道德自律。“仁远乎哉? 我欲仁, 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一个“欲”字说明,“仁”的获得主要取决于自我的内心抉择,我志于仁,我心自仁,只要有这样的精神需求,仁的境界可以随时而至。人要真正“成人”,就要在实践中实现仁德。但是,“求仁”的过程是十分漫长和艰苦的,需要足够的理性精神支撑和自觉的人性修养。“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实现仁德既不靠人,也不靠天,而是靠自己,强调道德自觉。一个人只要有修身的意愿,并且不断地去努力,去追求,就能实现仁的目标。在追求“仁”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培养爱心,增进道德,提高精神境界,修身自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过则勿惮改。”(《论语·子罕》)等等,只要有此自觉,努力的修养,就可以使道德自律达于心灵自由的境界。
求仁得仁,求仁的目的是行仁,即“修己”“安人”。“子路问君子。子曰: ‘修己以敬。’曰: ‘如斯而己乎?’曰: ‘修己以安人。’曰: ‘如斯而己乎?’曰: ‘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 所谓“修己”, 即修其身, 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 使自己成为具有以仁为本质的社会道德的人。而所谓“安人”即将自身之德广施于同类之人,一个人在完善自身的同时也完善了他人和社会。“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将内在的德行推广于外,得仁行仁,这是一个践行“仁”的具体公式。“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修己的目的在于得仁,但“仁”的本质是一种推己及人的人格力量。爱人者,人恒爱之,任何人只有在主观上立志于仁,行动上致力于仁,互爱互惠,践行仁德,才能“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达到“仁”的崇高境界。
总之,“仁”是深层次的人与人之间的对等互爱,这种爱对爱的回报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从而建造一个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融洽和谐,宁静仁善的精神家园。
二、孔子“仁”的思想与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培养
(一)大学生道德之现状
不可否认,昔日思想,必定有与我们时代的精神气质所不协调之处。孔子的“仁”的思想也需要接受时代的洗礼和社会的改造。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源自人伦亲情,强调明人伦,尊重人格,提倡关爱,注重责任,追求社会和谐平安,这一原则却不会随时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应随同过时的具体道德规范一并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仁爱精神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它具有永恒价值,它正是塑造中华民族健康道德心理,提升国人道德境界的根本生长点,也是形成中华民族克己为人、见义勇为、当仁不让,遵从各种社会规范、积极维护社会生活准则的独特个性的心理基础。
不无遗憾的是,这些优秀的道德遗产正在离我们远去。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带给人们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生存压力,激烈的竞争和知识的商品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人情冷漠,仁爱精神和责任意识逐渐淡化,尤其是肩负重要社会责任的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更是不容乐观,让我们来看看过去几年内发生的触目惊心的事实吧: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在动物园内用硫酸泼熊;
上海某大学的高材生残忍虐猫;
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疯狂杀害室友……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在道德上的水准却几乎降为零点。在对待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态度上,大学生的表现也几乎同样令人失望。他们对待父母,缺乏起码的尊重和感恩之心,南京大学校园里曾一度流传着《一位辛酸父亲给儿子的一封信》,信中说,儿子从不考虑更不安慰只有微薄工资的父母,只伸手向父母要钱,用于高档娱乐消费;
他们对待社会,诚信尽失,一些大学生以欺骗的手段申请特困生补贴,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还款却遥遥无期,假简历,假学历更是充斥市场;
他们对待弱势群体,毫无同情和怜悯之心,看到乞丐时,大学生常常表现出无奈甚至厌恶的情绪;
对待国家或世界,缺乏起码的关注和责任感,如在911恐怖袭击,或印尼地震中,大学生中间普遍存在着没有感觉的感觉……等等。在这里,我们痛心地读出了——“缺乏仁爱”四个字,大学生人性中的善良成分正在受到狭隘的个人主义观念的侵蚀,他们对生命,对社会,对国家都缺乏基本的关注和关怀,表现出了与其知识水平极其不相称的漠视和不仁之心。
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经济转轨带来了价值取向的变化,金钱至上,唯利是图,实用享乐的价值观不断地冲击着原有的价值观,这些暂时的混乱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冷静的判断,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爱和无私奉献的观念;
其次,目前在校的大学生是特殊的一代,由于他们普遍生于20世纪80年代,被称为“80后”。“80后”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把自己全部的情感和精力集中在子女身上,极力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纵容使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和“利己主义”者,加之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空泛又教条,脱离了学生的真实需要,变成口号和标签,当代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极度膨胀,从而出现一系列道德问题;
最后,传统文化的断层和中国传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乏,这是使大学生缺乏“仁爱”精神的深层原因。
(二)孔子“仁”的思想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作为特定社会群体的公民,他们的道德取向是一个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大学生道德状况如何,将会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道德素质提升的问题。面对上述种种挑战,未来中国伦理道德教育应该怎样发展,大学生应该确立怎样的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为了求索人类社会和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所面临的诸多冲突的化解之道,东西方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和学说。1989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发表了“学会关心”宣言。《宣言》明确提出:“关心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人权,关心其它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3]”
可以看出,世界有识之士已就这些新问题、新挑战达成共识:高度重视人类道德滑坡问题,“恢复具有早期时代特征的关心价值观”,大力关注青年的道德教育。毋庸置疑,“关心价值观”教育与孔子仁爱教育有某种契和之处,人类需要关心、仁爱,人与自然需要平衡、协调、和谐相处,而对人、社会、自然的关心正是中国传统人文教育的基本思想和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仁”的学说,以及建立在“仁”的思想这个理论基石之上的成仁之道,行仁之方无疑为解决上述冲突,为我国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一种有益的思维视角和价值取向。“仁”的思想所涉及的爱他人、爱自己、爱社会、爱自然思想正是现代社会所要大力提倡的思想,这种仁爱精神也是大学生道德教育所要大力弘扬的精神。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仁是最好的内容,也是培养大学生仁爱精神最好的手段。“仁”把爱的培养、责任的孕育建立在真爱为土壤,亲情为阳光雨露的环境里,以爱育爱,以真情感化心灵,用责任培育责任,这种德育方式既符合人的心理发展特点,又极具人性化。“仁”的思想中包含的仁爱精神,诚信精神和责任意识等多种道德意蕴和伦理精神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因此,孔子“仁”的思想在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和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将焕发出青春活力,显示出它的勃勃生机。
(三)孔子“仁”的思想对培养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启示
1、培养大学生仁爱精神三部曲
(1)仁爱之心
当代大学生的诸多道德问题都源于仁爱之心的缺乏,鉴于此,应该以培养仁爱之心作为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基点。前已有述,孔子的“仁”以“孝悌”为起点,“亲亲”,“泛爱众”,再推己及人,把爱扩展到一切人身上,“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大学生仁爱之心的培养,也应先从关爱自己的父母,为家庭承担责任开始。《南方周末》2004年4月9日报道,为了培养学生的孝心,在寒假里,某大学2003级的新生被要求完成一项家庭作业: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在 “以自我意识为中心”惯性意识的支配下,很多学生觉得完成这个作业很难。我们不能说洗一次脚就能促进一个大学生仁爱意识的养成,但的确,它让学生与父母有了一次心灵接触,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了岁月对父母生命的侵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心灵的震撼下,终将自己的疼爱投向父母。用这样日常行为的每一次小感动来激发大学生的仁爱之心,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怜悯心,逐渐使大学生这种出自内心深处平和,谦恭,真挚的爱不断向外推广,去对待他人,关心,体谅他人。通过爱父母、爱家庭,进而达到爱同学,爱老师,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的目的。大学生只有“爱人若爱其身”,这种爱才是真诚的,深厚的,博大的,而不是出于一己私利的伪善的爱。“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这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而且也是对别人一种深厚的爱的表现。有了仁爱之心,才能爱人之爱,恶人之恶,真正达到视人若己,克己为人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2)诚信意识
孔子“仁”的思想还包含着诚信意识,“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与人交往不讲“信”,就是不尊重人,不关爱人,自然也得不到他人的爱与尊重,失于信,失于爱。因此要“言必行,行必果”。然而诚信离当代大学生有多远?很多人也许会这样回答:从来没有这么远。2001年9月3日《北京青年报》报道,据有关部门统计,1999年至2001年某省57所高等学校开展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4.5万名贫困大学生获得了2.7亿元助学贷款,然而有将近20%的学生在获得贷款后没有考虑还款的事情,大学生信用贷款的风险前兆大大牵制了银行的积极性;
而考试作弊,作为一种严重违背诚信的耻辱行为,在大学生心中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宽容;
在求职简历上作假更是一种能得到广泛认同的行为。大学生的诚信危机,表面上是无奈之举,本质上却是功利心的驱使,在道德与功利的心灵博弈中个人私利占了上风,他们所追求的表面价值实际上以放弃道德的沉沦为代价。诚信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开诚布公,是一个人向他人的心灵开放,表达着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也是一种仁的表现。
人无人格不成其为“人”,而人无“信”则谈不上什么人格。诚信是人的尊严与价值理想的依托之处,“人无信不立”,只有具有诚信意识,才能取信于人,才能立人。所以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培养必须以唤醒诚信意识为基础。
(3)责任意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论语·雍也》)孔子认为“仁”的最高极限是济世利民,对社会有贡献,在今天来讲,就是一份对于社会,对于国家的责任感。儒家的由内到外,由爱己而爱人而爱社会而爱国家的道德理想范型,使自我融于家、国、天下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离不开社会。对于社会,儒家提倡的是行动的人生,始终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积极入世,以“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形式完成对社会的关怀,最终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个人要自觉地为集体利益的实现,为国家的强盛,为民族的兴旺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样才把“仁”的意义发挥到了极限。而当代大学生更多地关注自我,对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要求比较高,社会责任意识相对淡化,仅仅有小部分的学生同意“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社会。”因此,培养大学生的仁爱精神最后就要归结到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上来,要求他们在自我完善的同时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中央电视台连续几年举办了“感动中国”十大任务评选活动,2006年的当选人都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榜样,对于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积极健康的道德风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对于大学生,必须使他们明确责任意识,包括对国家的认同和政治参与意识;
个人与他人,国家利益孰先孰后的价值取向;
个人对集体和社会的奉献意识等等,从而使爱由自发的情感上升为道德的自觉,彻底地体现新时代“仁”的精神。
“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孝心献给父母,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关心献给他人,把信心留给自己”。这是现时代对大学生的道德要求,也是培养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基本原则。社会成员之间只有相互关心、相互爱护,人人都有一份爱心,这个世界才是充满希望的。在发展市场经济,凸现个人利益的今天,在学校,社会大力倡导仁爱精神,对大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进行仁爱教育,这对于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2、培养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关键——启发良知自觉
我国历来重视道德教育,在道德伦理规范的宣传上已经做得不错。但是从根本上说,全民族道德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启发个体的良知自觉。过去,在浓厚的政治氛围中,我们往往害怕提到“仁”字,拒绝发掘和发扬中华民族道德理论和实践中十分优秀的仁爱精神。它所造成的危害,实际上不仅仅是对个体内在仁心与德行的培育的漠视和疏忽,不仅仅使道德变成抽象教条或者表面文章,而且是个体品德、人格、修养的真实性的异己化、虚伪化。多面人格、伪善和说假话的盛行,正是若干年来中国道德建设中最顽固的病症,它的腐蚀性仍然存在,这对整个民族健康道德人格的养成极为不利。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关键问题,即道德情感教育,在于启发道德主体良知自觉。
在道德教育中,道德规范作为外在的教育要求只有被人们认同进而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在内心巩固下来,才能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显示出一种情感的定势力量,促使受教育者自觉地将社会道德规范或教育者的思想观点纳入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付诸行动。如果没有情感参与,道德教育不能给予人以正面的情感体验,道德就只能以“他律”的形式存在,不可能内化为人的心理需求,更不可能转化为人的道德行为。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4]”长期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往往过于强调外在的灌输,忽略了情感的巨大作用。理性使人摆脱了蒙昧,从而使人的活动自觉和自为,但合乎理性并不等于合乎德性。
所以在今天大学生仁爱精神培养的过程中,其关键所在就是道德情感教育,必须在晓之以理的同时动之以情,在道德教育内容中注入情感因素,激发大学生关爱他人、自我约束的道德情感,使大学生的道德判断从“仁爱”出发,真正具有行仁的真诚愿望和求德的强烈需求,并通过行仁感受道德情感的满足,从而唤起更大的热情;
其次凭借道德意志坚守“仁”的要求,增强道德责任感,弘扬道德主体性,产生现实的道德行为,从而达到“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的境界。
真正具有渗透力的道德不可能是完全理性化的,而只能是情感性或自由性的,因此,如果能在培养大学生仁爱精神的道德教育中倾注道德情感,拨动心灵的琴弦,比任何道德说教都有效。
【篇3】建党精神对青年大学生的启示
“五四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精神信仰的启示
五四运动打碎了封建礼教的桎梏,使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它是一次伟大的爱国主义青年运动。百年过后,五四精神身处和平年代的当代大学生依旧具有不可取代的教育意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讲也是富有现实引导意义的宝贵财富。
1919年,一场伟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运动为内忧外患中的中国带来了一丝希望的曙光,青年人发自肺腑呼喊出的爱国情怀回荡在这片被阴霾笼罩的大陆上。时隔百年,时代进步,经济发展,现如今的中国早已不再是积贫积弱封建迂腐捆绑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国家。从某个角度来讲,五四运动是一场无法复制的青年运动,其中蕴藏的深刻内涵引领者当代大学生精神信仰的前进方向。
一、五四精神的时代内涵
(一)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要内容。
百年前的中国社会,军阀割据,混乱不堪,人民生活没有尊严可言。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点燃中国人民内心的愤怒与不甘。北京大学的师生呼喊着“还我青岛”的口号走上街头,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得到整个社会的回应,压力之下,北洋军阀没有在合约上签字,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取得了胜利。五四运动虽然结束了,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旅程并没有终点,仁人志士在国家危难之时的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始终流淌在中国青年的血脉之中。
(二)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是五四精神的主要特点。
五四运动以一种毫不妥协的姿态从迂腐的封建礼教中挣脱出来。先进的知识分子不断探索着最适合中国当时国情的先进文化,敢于打破不合实际的旧观念,反思总结了以往失败的经验,开创了一条不曾有过的理论创新道路。十月革命的炮向使当时的先进的知识分子将目光从欧美转向苏俄,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革命的理论武器。五四运动最为可贵的是当时的革命者不再空谈民主与自由,他们走到人民群众里,号召他们去抗争不公平的命运。
(三)积极实践、联系群众是五四精神的宝贵财富。
青年学生走到民众之间,走到社会里面,不做只会空谈大话的书呆子,社会各界人士纷纷站出来共同捍卫国家主权。工人阶级占到全国人口的九成,五四运动单单靠青年学生和先进的知识分子是无法取得胜利的,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正如毛泽东指出:“中国的知识青年们和学生青年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
二、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渴望独立,逆反心理强。
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独立自主性,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对于发现的问题也善于通过思考,自己独立解决,而不是盲从。大学生的社会地位比较特殊,而且心理发展还不健全。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大学生知识的增长,他们自信心增强,极力想做到独立,在某些时候,听不进批评意见,对于许多问题的看法容易走极端,甚至存在偏执和逆反心理。
(二)自我控制能力较弱。
当代大学生的情感鲜明,具。有正义感,情绪和情感丰富,但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往往使得他们的情绪不稳定,情感的波动性比较大,有时候会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在多数的情况下,自身的情绪调控能力较弱。此外,一些学生存在功利化、现实化的问题,由于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容易做出不恰当的,甚至极端的举动,影响自己的未来发展。
(三)个人全面发展重视不足。
多数大学生对于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课程比较重视,学习也比较认真、刻苦,成效明显。但对于与专业相关性不大的课程就重视不足。甚至部分学生认为此类课程可学可不学,是没有意义的课程,可以放弃。这种心理的存在,是对于个人全面发展重视不足的表现。在课程设置上,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是有其科学依据的,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方面都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任何学科都不应该被放弃。
三、五四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精神信仰的启示
(一)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体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爱国主义的主题是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社会责任感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注入了时代的内容,只有强大的集体凝聚力,才能让个人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样个人发展也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因此,当代大学生应该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祖国的建设结合起来,把人生理想与社会责任感结合起来,培养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的集体意识,认识到自己的社会使命,培养社会发展、集体发展需要的良好的奉献个性。
(二)重视当代大学生的民主与科学发展观教育。
大学生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进步的重要力量。民主制度以人的价值为基本核心,提倡自由创造和个性解放,同时民主又是一种文化精神,民主的制度和科学的文化相辅相成。科学精神的内涵归根结底是求真务实精神,科学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也得到了深入的贯彻。当前发展科学思维,发扬科学精神,仍是这个时代的重要课题。因此,当今时代的大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与时俱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此外,学生还应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实现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在社会活动中得到锻炼,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篇4】建党精神对青年大学生的启示
企业家精神对大学生的启示
对于平凡的我们或者说甘于平凡的我们来说,创业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是一件不会去奢求的事。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说,想要创业更是有万般困难。但企业家的精神对于我们确实可取的。在上完这几十节的创业课后,我越发觉得企业家精神对我们的重要性。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对大部分是死在明天晚上,所以每个人不要放弃今天。马云如是说。其实马云想说的是那一份执着,那一份对生活的热情。在来看看我们大学生,我们何曾有过这份执着。有人说大学是个乐园,没有了中学时代的那种压迫感,不会再疲于奔命的学习,每门及格就好啦。我想说大学对于这些人,就是青春的坟墓。他们的生活里少了那份热情,少了那份执着。
由于没有对生活的热情,每天寝室、食堂、教室的三点一线的生活,他们乐此不疲。其实在潜移默化之中他们的锐气也在慢慢消磨,4年后到了社会才发现在大学里学的东西根本就没用,而后开始后悔大学里应该更认真的活。很多人不都是这样么?
牛根生说,小胜凭智,大胜凭德。这里的“德”我觉得可以理解为做人最根本的诚信。我们不喜欢虚伪的人,觉得与虚伪的人一起生活,工作很累,却浑然不知自己原来也是个虚伪的人,这样的人多的去了。诚信对于大学生尤其重要,一家企业不会选择一个会欺瞒上司的员工,一个人不会再理会一个欺骗过他的人。这还只是小方面,当我们近入社会诚信的力量更大。
1999年的时候,一位日本客商到奥康集团实地参观后,对公司的硬件设施非常满意,但出于第一次合作的谨慎,他所订的业务量并不大,并强调一定要按期完成生产任务。
当奥康如期完成生产任务,正准备装货海运到日本时,不巧碰上了台风,等台风过后,离交货期只有两天了,海运已无法如期送到日本客商的手中。本来按照合同,这是出于客观原因而无法按时交货,奥康集团可以不负责任。但考虑到若迟到几天可能会使对方造成损失,王振滔坚决要求把货物空运到日本。海运改为空运,奥康的运输成本无疑会大大增加,但是本着诚实守信、认真负责的态度,货物被如期空运到了日本。日本客商后来知道这个“小插曲”后,非常感激奥康集团这种诚信负责的做法。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这位日本客商把接下来的几笔大业务都放心地交给了奥康,从此双方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由于有了良好的声誉,到目前为止,日本已成为奥康集团在国外市场的最大客户。
史玉柱一个从成功到失败在到成功的企业家这么说:对过去成功的经验再好好总结总结,尤其是对失败的教训,下半夜夜深人静的时候你仔细想一想。反正睡觉也想,想一想实际上对你有很大收获比你看书更有用。因为有的书离你远,那是看自己过去写的东西。说的简单点就是要我们善于学习。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很重要,无论你是不是学生同样适用。对我们来说,学习不仅仅是书本上的那些条条款款,更是来源于生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在我们学习时慢慢养成的。有位大学老师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说,在大学里学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锻炼学习的能力。到了社会有谁还会告诉你,毕竟社会是残酷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合作。在商界人们喜欢把市场比作蛋糕,为了利益的最大化,同行之间也会合作,一起把蛋糕做大,再分蛋糕。这足以体现了合作的重要性。对于大学生,这种合作主要体现在团队合作中。在团队中与队友的相互磨合,也是成长必要的一部分。因为我们是群居动物,相互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了。在合作中了解对方,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竞争。
学习企业家精神,让我们的未来更美好。
【篇5】建党精神对青年大学生的启示
长征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理工学院15级10班薛福臣
摘要: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工农红军于20世纪30年代创造的一种举世闻名的精神,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同时也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弘扬长征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成为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长征长征精神大学生一:长征精神的起源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过半。12月,黎平会议后,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二: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与精神实质
中国红军长征途中铸造的伟大长征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
第一,理想科学、信念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长征的胜利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胜利,是无产阶级革命理想的胜利。长征初期,由于党内的“左”倾错误,根据地丧失殆尽,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挫折。长征开始后,主持中央工作的博古和领导红军的李德在战略退却中奉行逃跑主义,又造成湘江战役的惨重失败,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余人。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党和红军并没有停止步伐,而是“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他们靠的就是忠诚于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靠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昂扬斗志。在长征最困难的时候,红军官兵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正是凭着这种理想信念,红军迅速从初期失利的阴影中摆脱出来,逐步走上胜利的坦途。
第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革命英雄主义是长征精神的集中反映。红军长征是在极为险恶的战争硝烟和自然环境下进行的,经历和承受了中外历史上罕见的艰难险阻。红军将士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成功翻越陡峭险峻、终年积雪的座座高山,跨过浪涛翻滚、暗流涌动的条条江河,穿越沼泽遍布、
神秘莫测的茫茫草地,冲破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而且强健了体魄,磨砺了意志,锻炼了作风,提高了战斗力。
第三,独立自主、唯实创新。长征是实事求是精神的经典范例。红军之所以被迫进行长征,最直接的是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拒绝并压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亦步亦趋地跟着严重脱离中国实际的共产国际的错误指示转,无视中国革命的现实,无视自己的经验和理论创造,完全丧失了独立自主精神,从而也就完全丧失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自主权和能力。红军长征初期接连受挫的惨痛教训警示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但中国革命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遵义会议迈出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决定性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反对右、反对“左”、坚持正确路线,基于中国国情和红军战略转移的实际,创造性地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第四,顾全大局、紧密团结。这是长征胜利的重要保证。作为一次涉及全国各支红军部队和各个根据地的大范围战略行动,全党能否始终保持高度的团结统一,几支红军能否完全置于党中央的绝对领导之下,是直接关系到党和红军命运和革命事业成败的大问题。尽管各路红军出发的时间、地点、路线不同,但都能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自觉服从大局,勇于牺牲奉献,互相配合支持,使长征形成了一个形散神不散的整体,使敌人无法集中兵力于一个方向,根本实现不了各个击破的图谋。长征途中,红军将士政治上志同道合,思想上同心同德,生活上互帮互助,把战友当做亲人,把部队当做自己的家,凝结成一个坚不可摧的革命集体。正是这种团结协作、步调一致的精神,使红军一步一步走向胜利。
第五,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新型的人民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长征胜利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忠实践行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利益、民族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处处关心和爱护人民,严格执行群众纪律,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长征是一次图生存的远征,军事上处于无后方无依托、非常险恶的境地,作战环境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红军纪律极为严明,不侵占民宅,不违犯禁令,公平买卖,救死扶伤,并且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用人民军队的崭新形象,赢得了劳苦大众的爱戴。
三当代大学生应继承和发扬新时代长征精神
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的长征。走在新长征路上,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
富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红军长征的路是艰苦的、漫长的;
新长征的路会更艰苦、更漫长。因此,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胜利。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然而,有些党员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没必要讲艰苦奋斗了,因此贪图安逸、追求享乐,讲排扬、摆阔气,生活高标准、工作低要求,特别是有少数党员领导干部过着纸醉金迷的奢侈腐朽生活,甚至坠入了违法犯罪的深渊,如果这种现象任其不断扩大和蔓延,势必严重侵蚀党的肌体,破坏党群关系。所以,在新的形势下,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艰苦奋斗作风不能丢。
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共产党人崇高的追求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前辈在井冈山如果不发扬以门板当床、稻草做被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
在长征路上如果不发扬爬雪山过草地、嚼草根吃树皮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在延安如果不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取得抗战胜利;
当年如果我们共产党人没有艰苦奋斗、勇于胜利的精神,就难以实现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革命理想。同样,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然要靠艰苦奋斗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并不断丰富艰苦奋斗的内涵,将崇高理想与现实工作统一起来,使之不断地与时俱进。
今天,在历史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更加需要这种“永久奋斗”的精神。机遇是什么?机遇从来都是对挑战的胜利。战胜挑战,就是机遇;
被挑战所压倒,就是失败。我们要有勇气战胜各种挑战,在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的激烈较量中,不掉队,并迎头赶上,需要我们“永久奋斗”,绝不可半途而废。振兴中华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过程。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永久奋斗”,就是要求共产党人成为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永久奋斗”的精神和忧患意识是相辅相成的。缺乏忧患意识,就没有远见卓识,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就会惊慌失措、陷入被动,甚至导致事业的失败。对于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来说,忧患意识是成熟的表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我们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的长征精神,将激励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振兴
【篇6】建党精神对青年大学生的启示
诺贝尔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摘要:通过阅读诺贝尔的生平事迹,可以将诺贝尔的精神特质概括为:创新精神;
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些特质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提高自身科学文化修养,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诺贝尔精神当代大学生启示
人们熟知的诺贝尔奖,作为国际社会中地位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世界性奖励从1901年开始颁奖,至今已经有112年的历史。诺贝尔奖遵循了诺贝尔本人遗嘱的基本精神:公正、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和文学上的“理想主义倾向”。许多院校、研究机构和国家都以能获得诺贝尔奖为豪。就像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奖者一样,往往会被大家视为民族英雄。笔者将简述诺贝尔及诺贝尔精神,以此作为指引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前进方向。一、诺贝尔简介
出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出生于1833年家庭破产之时,致使诺贝尔年幼时特别体弱多病。在诺贝尔出生不久,他的父亲伊曼纽尔曾担心他活不长,但诺贝尔的母亲卡罗琳却信心十足地认为她能以对病弱的小诺贝尔呕心沥血的爱去感动上帝。诺贝尔4岁时,父亲伊曼纽尔坚定而又有些悲壮地跨上了开往芬兰的渡轮。他要先去芬兰,之后去彼得堡,实现他那已经做了多年的俄国梦。家中剩下诺贝尔的母亲卡罗琳、8岁的大哥罗伯特、6岁的二哥路德维和小诺贝尔,家里的生活开销完全靠着他们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