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解读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优秀范文】

时间:2022-05-26 08:30:09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解读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解读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优秀范文】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3篇

第一篇: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

2004年-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农业金融政策盘点

2004年

(19)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

明确县域内各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的义务。

扩大农村贷款利率浮动幅度。

进一步完善邮政储蓄的有关政策,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力度,缓解农村资金外流。

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宽信贷资金支农渠道。

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要调整职能,合理分工,扩大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

要总结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经验,创造条件,在全国逐步推开。

继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

有关部门要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出多种担保办法,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担保形式。

鼓励政府出资的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农业担保机构,鼓励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

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

2005年

(二十三)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

抓紧研究制定农村金融总体改革方案。

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要在完善治理结构、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支农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成效,进一步发挥其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

抓紧制定县域内各金融机构承担支持“三农”义务的政策措施,明确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比例。

采取有效办法,引导县及县以下吸收的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

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在完善运行机制基础上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拓宽业务范围。

农业银行要继续发挥支持农业、服务农村的作用。

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农村新办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和监管办法,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尽快启动试点工作。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

加快落实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实行多种抵押担保形式的有关规定。

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试点范围,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2006年

(25)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

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管理办法。

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

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拓宽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

国家开发银行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资源开发。

继续发挥农业银行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

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管理办法。

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

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

各地可通过建立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等办法,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给予适当扶持。

2007年

(1)大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

加快制定农村金融整体改革方案,努力形成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小额贷款组织互为补充、功能齐备的农村金融体系。

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

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抓紧建立支农投资规划、计划衔接和部门信息沟通工作机制

完善投入管理办法,集中用于重点地区、重点项目,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要注重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农村建设。

2008年

(5)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

加快推进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工作。

加大农业发展银行支持“三农”的力度。推进农业银行改革。

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治理结构,维护和保持县级联社的独立法人地位。

邮政储蓄银行要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扩大涉农业务范围。

积极培育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发展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

通过批发或转贷等方式,解决部分农村信用社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

加快落实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一定比例新增存款投放当地的政策。

推进农村担保方式创新,扩大有效抵押品范围,探索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和银行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

制定符合农村信贷业务特点的监管制度。

加强财税、货币政策的协调和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到农村开展业务。

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

建立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逐步形成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

2009年

4.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抓紧制定鼓励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实施办法,建立独立考核机制。

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多种形式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

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农村微小型金融组织可通过多种方式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

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

依法开展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四荒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和应收账款、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等权利质押贷款。

抓紧出台对涉农贷款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政策性金融对农业中长期信贷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试点的具体办法。

放宽金融机构对涉农贷款的呆账核销条件。

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试点范围、增加险种,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保费补贴力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

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2010年

3.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

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

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

进一步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

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

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都要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投放。

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

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

抓紧制定对偏远地区新设农村金融机构费用补贴等办法,确保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

针对农业农村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搞好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监管。

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

积极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保费补贴力度。

鼓励各地对特色农业、农房等保险进行保费补贴。发展农村小额保险。

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

2011年

(17)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

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

有条件的地方根据不同水利工程的建设特点和项目性质,确定财政贴息的规模、期限和贴息率。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

鼓励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农田水利建设的信贷资金。

支持符合条件的水利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探索发展大型水利设备设施的融资租赁业务,积极开展水利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等多种形式融资。

鼓励和支持发展洪水保险。

提高水利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

2012年

4.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加大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

完善涉农贷款税收激励政策,健全金融机构县域金融服务考核评价办法,引导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农村信贷服务。

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户信用评价机制。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稳定县(市)农村信用社法人地位。

发展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支持商业银行到中西部地区县域设立村镇银行。

有序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开展信用合作。

完善符合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业务特点的差别化监管政策,适当提高涉农贷款风险容忍度,实行适度宽松的市场准入、弹性存贷比政策。

继续发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加大对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县域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

加大对科技型农村企业、科技特派员下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农业科技专利质押融资业务。

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贷款力度。

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开展直接融资,积极发展涉农金融租赁业务。

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开展设施农业保费补贴试点,扩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扶持发展渔业互助保险,鼓励地方开展优势农产品生产保险。

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逐步建立中央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

2013年

2.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加强国家对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扶持和引导,切实加大商业性金融支农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作用,确保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放。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先满足农户信贷需求,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力度。

加强财税杠杆与金融政策的有效配合,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农户贷款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

稳定县(市)农村信用社法人地位,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探索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新模式,强化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职能定位,鼓励国家开发银行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改善农村支付服务条件,畅通支付结算渠道。

加强涉农信贷与保险协作配合,创新符合农村特点的抵(质)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

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完善林业贷款贴息政策。

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生产大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

开展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农房保险和重点国有林区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

推进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业相关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

2014年

6、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

25.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职责。

稳定大中型商业银行的县域网点,扩展乡镇服务网络,根据自身业务结构和特点,建立适应“三农”需要的专门机构和独立运营机制。

强化商业金融对“三农”和县域小微企业的服务能力,扩大县域分支机构业务授权,不断提高存贷比和涉农贷款比例,将涉农信贷投放情况纳入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和综合考评体系。

稳步扩大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

鼓励邮政储蓄银行拓展农村金融业务。

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贷款业务,建立差别监管体制。

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功能,保持县域法人地位长期稳定。

积极发展村镇银行,逐步实现县市全覆盖,符合条件的适当调整主发起行与其他股东的持股比例。

支持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服务“三农”的县域中小型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

对小额贷款公司,要拓宽融资渠道,完善管理政策,加快接入征信系统,发挥支农支小作用。

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在主板、创业板发行上市,督促上市农业企业改善治理结构,引导暂不具备上市条件的高成长性、创新型农业企业到全国中小企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权公开挂牌与转让,推动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开发适合“三农”的个性化产品。

26.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在管理民主、运行规范、带动力强的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基础上,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不断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类型。

坚持社员制、封闭性原则,在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的前提下,推动社区性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

完善地方农村金融管理体制,明确地方政府对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监管职责,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适时制定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管理办法。

27.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

提高中央、省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逐步减少或取消产粮大县县级保费补贴,不断提高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品种保险的覆盖面和风险保障水平。

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有条件的地方提供保费补贴,中央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予以支持。

扩大畜产品及森林保险范围和覆盖区域。

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险。

规范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管理,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探索开办涉农金融领域的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等业务。

2015年

24.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要主动适应农村实际、农业特点、农民需求,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

综合运用财政税收、货币信贷、金融监管等政策措施,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确保农业信贷总量持续增加、涉农贷款比例不降低。

完善涉农贷款统计制度,优化涉农贷款结构。延续并完善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有关税收政策。

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提供更优惠的支农再贷款利率。

鼓励各类商业银行创新“三农”金融服务。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覆盖全部县域支行。

农业发展银行要在强化政策性功能定位的同时,加大对水利、贫困地区公路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力度,审慎发展自营性业务。

国家开发银行要创新服务“三农”融资模式,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投放。

提高农村信用社资本实力和治理水平,牢牢坚持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定位。

鼓励邮政储蓄银行拓展农村金融业务。

提高村镇银行在农村的覆盖面。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有效途径,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落实地方政府监管责任。

做好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贷款试点工作。

鼓励开展“三农”融资担保业务,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完善银担合作机制。

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发行债券。

开展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试点。

完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

强化农村普惠金融。

继续加大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等对农村妇女的支持力度。

2016年

24.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

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

进一步改善存取款、支付等基本金融服务。

稳定农村信用社县域法人地位,提高治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开展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改革试点,逐步淡出行政管理,强化服务职能。

鼓励国有和股份制金融机构拓展“三农”业务。

深化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加大“三农”金融产品创新和重点领域信贷投入力度。

发挥国家开发银行优势和作用,加强服务“三农”融资模式创新。

强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职能,加大中长期“三农”信贷投放力度。

支持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建立三农金融事业部,打造专业化为农服务体系。

创新村镇银行设立模式,扩大覆盖面。

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

扩大在农民合作社内部开展信用合作试点的范围,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落实地方政府监管责任。

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探索创新农村金融组织和服务。

发展农村金融租赁业务。

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稳妥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

积极发展林权抵押贷款。

创设农产品期货品种,开展农产品期权试点。

支持涉农企业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加大债券市场服务“三农”力度。

全面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加快建立“三农”融资担保体系。

完善中央与地方双层金融监管机制,切实防范农村金融风险。

强化农村金融消费者风险教育和保护。

完善“三农”贷款统计,突出农户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扶贫贴息贷款等。

第二篇: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

权威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何新意,农业农村形势怎么看、今后怎么干?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中央财办副主任唐仁健进行了解读。

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解决结构性矛盾问题,必须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今年的一号文件如是开篇,并提出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

如何看待“新的历史阶段”?

“这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完整判断。”

提出“新的历史阶段”,主要基于三个背景——

首先,基于党中央对农产品供求关系的重大判断。唐仁健说:“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每当农业发展和农产品供求发生重大变化,中央都会及时对农业农村形势作出科学判断、出台重大举措。”

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唐仁健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的科学判断,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定下了基调,提供了重要遵循。”

其次,基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农业农村发展所处的内外部环境。”

从外部看,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农民外出务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明显受限,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导致对农业农村投入的增幅明显回落。

从内部看,农产品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跟不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极限了,绿色生产跟不上;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了,国内竞争力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了,新的动能跟不上。

“这些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不同程度存在,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突出的是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结构性矛盾问题。”唐仁健说。

第三,基于近些年“三农”工作的探索和实践。近几年,各地各部门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积极探索。唐仁健表示:“去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了头、有进展,但这项改革不是一年两年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到底应该怎么认识、怎么理解、怎么把握,需要在发展目标上再聚焦,在工作路数上再理清,在政策举措上再加力。”

新阶段也是一个逆水行舟、爬坡过坎的考验期,一旦松劲,就可能陷入停滞徘徊,甚至滑坡倒退。唐仁健提醒,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守三条底线——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要义何在?

可理解为“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改革”,不同于以往的结构调整,是一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

如何全面理解和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要义?这与以往的农业结构调整有什么不同?

唐仁健表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也是我国农业农村自身发展思路的一个重大转变。其内涵要义,可以用“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改革”这个公式来理解。

“要注意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以往的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少种点什么、多种点什么,或寻求总量平衡、数量满足,而是涵盖范围广、触及层次深的一场全方位变革。”

唐仁健强调,过去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是为解决供给不足,现在更注重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过去主要着力于生产结构,现在更注重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经营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过去主要着眼生产力范畴,现在更注重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唐仁健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应把握以下三方面:

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他解释,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这意味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不仅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钱袋子”是否鼓起来。供给体系优化,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城市消费者和农民实现双赢。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着眼农民、关注农民,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

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消费需求变化,不仅要让人们吃饱、吃好,还要吃得健康、吃出个性;不仅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还要满足对农业观光休闲等体验性服务性需求,满足对绿水青山的生态化绿色化需求,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根本途径是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一场广泛的生产力调整,也是一次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要用改革的办法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唐仁健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可能会经历阵痛,甚至付出一些代价,但在方向性问题上不能出大的偏差,不能犯颠覆性错误,改革底线不能失守。

何处发力?

调优结构,调好方式,调顺体系;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进入结构升级、方式转变、动力转换的平台期,矛盾交织、千头万绪,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哪儿发力?

唐仁健说,总体上可以分为“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和“改革”两大板块。第一个板块包括三大调整、两个支撑。

——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高端供给,大宗农产品要突出“优质专用”,其他农产品要突出“特色优势”。一号文件提出,要统筹粮经饲种植结构,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调好生产方式,突出“绿”字。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既还历史旧账,也为子孙后代留生存和发展空间。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等政策措施。

——调顺产业体系,突出“新”字。着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农村电商、现代食品产业等政策措施。

——强化科技支撑。就是要适应农业由量到质转变的大趋势,创新农业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等方面政策措施。

——强化基础支撑。就是要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为此,一号文件强调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等内容。

“改革板块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关系,实现三大激活。”唐仁健表示。

激活市场。简言之就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让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去年实施玉米临时收储制度改革效果明显,全国调减玉米3000万亩,国内玉米价格逐步具备国际竞争力。一号文件提出,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

激活要素。创新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唤醒农村沉睡资源。一号文件提出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重大政策举措。

激活主体。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系改革,激活各类人才到农业农村创新创业。我国经营面积5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已有350万户,无论是合作社、家庭农场,还是种养大户,都非常有活力。一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

钱从哪来?

任何时候,重农强农的调子不能变,力度不能减;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

有人提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国家财力紧,还要不要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面对农业农村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也有人提出,部分农产品库存这么多,国际低价农产品进口冲击这么大,还要不要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

对此,唐仁健明确表示:“正因为农业农村大势稳,基本面好,才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做好全局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任何时候,重农强农的调子都不能变,力度都不能减。”

如何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首先要堤外损失堤内补,在培育新动能上做文章,在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上下功夫。”他说。

今年一号文件将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在用地、融资、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安排。

唐仁健提出,“要像当年抓乡镇企业一样抓新产业新业态,使之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新的动力源,在农村来一次新的‘异军突起’。”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投入。“虽然当前财力紧张,但‘三农’支出不能减。”唐仁健说,确保农业农村投入,一方面确保增量,一号文件明确,“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另一方面,就是用好用活存量,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

整合,就是通过对存量资金进行统筹整合,集中力量把最该办的事办好。一号文件提出,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推进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环节源头整合改革,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这些举措,就是从源头上、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整合的有效方法。”

撬动,是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作“药引子”,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一号文件提出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行以奖代补和贴息、支持建立担保机制、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等多种形式的撬动措施。

唐仁健表示,“撬动的难点是那些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不高的中长期、低回报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借鉴易地扶贫搬迁的经验,千方百计创新融资方式,撬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资金。”

有啥亮点?

建“三区”“三园”加“一体”,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扶持乡村工匠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哪些突出的政策亮点?

唐仁健说,一是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平台、载体方面,提出建设“三区”“三园”加“一体”。

“三区”即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是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是为确保重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为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通过“三区”建设,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聚集,切实将区域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园”即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目的是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科技园,目的是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建设创业园,是为各类人才在农村创新创业提供扶持和服务。

“一体”是指田园综合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二是在资源配置方面,提出大规模实施节水工程、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

“解决农业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还是节水。”唐仁健表示,一号文件强调,要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提出加快完善支持农业节水政策体系等一系列政策举措。

当前,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粗放,盘活潜力巨大。与此同时,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旺盛。为此,一号文件提出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唐仁健提醒,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利用中要注意两点:一要严禁违法违规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庄园会所;二要注意保护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防止集体资产被外来资本控制,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三是在农业主体和人才保障方面,提出积极发展“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培养乡村专业人才。

唐仁健说,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来,“分”的层面分得彻底、激励充分,但“统”的层面统得不够、明显滞后。因此,一号文件提出,一方面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

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规划、住宅设计缺乏专门人才是瓶颈制约。一号文件提出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育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

第三篇: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

强化科技支撑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周其明

【期刊名称】《江南论坛》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浙江省平湖市作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在进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推进的新时期,面临的资源约束更加突出,农业农村经济已经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历史阶段。农业科技如何支撑和引领平湖现代农业发展,是需要正视并解决的问题。

【总页数】2页(21-22)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支撑;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农村经济;农业现代化;资源约束;创新驱动;依靠科技

【作者】周其明

【作者单位】中共平湖市直机关工委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

【相关文献】

1.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J], 柯炳生

2.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用科技锻造现代农业——探寻中国特色农业科技发展道路 [J], 魏玉栋

3.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市农科院创新驱动工作纪实 [J], 邵永发

4.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J], 陈良伟

5.农业部:创新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J],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推荐访问:现代农业 解读 强化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业现代化什么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