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度香港百年变迁启示(2022年)

时间:2022-05-25 12:42: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香港百年变迁启示(2022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香港百年变迁启示(2022年)

香港百年变迁的启示5篇

第一篇: 香港百年变迁的启示

研究性学习论文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 查 问 卷

一 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二 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 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 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 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 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1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 服饰变化的原因:

(1)A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2)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3 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

(1)男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 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C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D 在新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干部装流行。

E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由单调走向五彩缤纷、款式多样。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 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

B 触西式服装后,旗袍出现并不断革新。

C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连衣裙流行。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二 饮食风俗的变迁

1 近代中国菜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淮等各种菜系。鸦片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2 西餐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1)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2)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店出现。辛亥之后,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说明西式饮食已引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较大变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3)改革开放以来:

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民已经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而且党和政府非常关注人民生活质量。1987年又发动了“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粗粮和绿色食品受到欢迎,人们改善了自己的膳食结构,注重讲究营养。在节假日人们更多地走出了厨房,去餐馆搞家庭聚餐和朋友聚会。

三 居住建筑风俗的变迁

1 居住习俗的变化的原因:

由于受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城市化程度的提高。

2 居住习俗变化的表现:

(1) 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北方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窑洞,通常中国传统民居以平房为主,这主要与中国有广阔的土地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落后有关。

(2) 鸦片战争以后,在沿海城市传统的中国民居中,开始出现了供外国侨民和中国有钱人居住的西式花园洋房。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但是,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

如中国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和西式的花园洋房。

(3) 中国居室建筑的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从80年代开始,党和政府推出安居工程工程政策。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3 此外,与西式建筑的引进,钢铁、水泥、机制砖瓦、建筑五金、自来水、电灯等也大量应用。使近代中国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四 .出行风俗的变迁

1 出行习俗是与交通工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2 出行习俗的变迁的表现:

(1)在传统社会,代步工具主要是马车、牛车、轿子、木船以及骑马、骑驴、骑骆驼等。其共同特点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动范围小。交通落后,必然造成社会的落后。

(2)在近代,随着西方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等的引入,逐渐导致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变革。使传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五 婚丧风俗的变迁

1 婚姻礼俗的变化:

(1)近代婚姻风俗。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在这之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倡以及西方观念的传入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2)建国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择偶标准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婚礼本身的变化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

2 丧葬礼俗的变化。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民间多为旧式。

(2)建国后:土葬改为火葬。

六 节日风俗的变迁

1 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独具特色,近代的岁时令节从总体上仍然沿袭自古以来的民间形成的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但这些节日是依据传统历法而来,属于封建农业文明的产物,且多有传统民间信仰色彩,因此,它有不适应近代工业社会的落后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2 清末已有改历的呼吁,梁启超于1910年就撰写《改用太阳历法议》一文,主张采用太阳历代替阴历。民国政府成立后,断然于1912年1月2日宣布全国改用阳历,以求与国际上通行历法相一致。改历后,必然引起岁时节日习惯的变化。首先就是一些有意义的新式节日、纪念日相继出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

3 是受西俗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城市中普及。这些都为中国的节日时令习俗增添了异彩。

七 礼仪风俗的变化:

1 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请安等礼。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势,但在封建时代成为敬重、臣服的一种礼节,以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跪拜主要对尊长,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平辈之间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与此相适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

2 然而,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

3 1912年民国成立后,又明令废除社交中实行的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等旧礼节,改行鞠躬礼为主。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总之,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文明仪式”、“文明礼”,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此外,在城市中交际舞的流行、生日聚会以及同事宴请等,都反映出近代交际习俗的新变化。

八 消费风俗的变迁

1 消费习俗的变迁原因: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及中国新式商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传统消费习俗产生巨大冲击,并直接导致了消费习俗的变迁。

2 变迁的表现:

(1) 在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享用洋货在上层社会已渐成时尚,不过开始仅限于通商口岸等少数地区和官僚富裕之家,到19世纪末,随着通商口岸增加到70余个,于是洋货消费遍及各阶层,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不少洋货,而且其售价并非贵得惊人。

(2) 此外,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西式生活方式无不影响到中国人消费方式的改变,使中国人消费结构、消费内容均发生重大改变。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

一 调查研究成果

世纪之交,百年话题成了热点和亮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以不同的方式回顾一个世纪来中国社会的变化。社会是文化的载体,俗话说“俗随时变”,历来风俗的变迁总是和社会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变,作为民众生活组成部分的风俗文化,适应社会的变迁,变得越来越五彩缤纷,目不暇接。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信仰禁忌……哪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俗,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变俗之风不可逆转。就依婚俗而言,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广大的民族和地区还实行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几乎成了婚姻的代名词。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已经被自由恋爱婚姻所代替。婚礼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集体婚礼、旅行结婚、空中婚礼等五花八门。婚姻制度的变化也带来了家庭结构的变化,过去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两代人居住的小家庭。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使这种小家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越来越普遍。居住风俗也是如此。在城市,过去单门独户的居住方式,被现代化的居民小区所取代,人们从一个平面的空间,迁入立体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社区的生活条件虽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真有点“老死不相往来”的味道,人际关系疏远了。衣着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曾经是国服的长袍马褂已经是很遥远的记忆,唯有旗袍还出现在礼仪生活之中,连中山服都退出历史舞台时,时装领导了服饰文化的新潮流。流行色彩和款式成为时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风俗文化的变迁。

民众创造风俗文化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则是供人们欣赏和享受。创造和享受是一种美学的追求。愚昧与科学,传统与现代化,在美的法则面前,会自然追求和淘汰,21世纪的中国风俗文化,将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姿,更加富有中国传统特色。

二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意义

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我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了重大变迁,这些重大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鸦片战争国门洞开,动荡中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开始向世界文明靠拢以来;
新中国的诞生使得人们有了新生活和新风尚,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发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些变化说明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重大飞跃,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

三 课题探究

1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

(1) 由于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

(2) 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3) 受到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思潮的推动等。

2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的的特点

(1) 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
(2) 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3)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百年中国。
(4)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又具有不平衡的特点.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

3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历程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四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从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中国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这一百多年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就在人们身边,并不断被我们祖辈,父辈和我们感受着。感受着伟大的祖国从衰弱逐渐走向富强,人们由饥饿贫困走向安居乐业,富足小康。感受着美好的明天。

第二篇: 香港百年变迁的启示

中国百年风俗变迁

课题组长:廖明兴

课题其他成员:牟丽、张浩宇、

汪旭鹏、舒宇、文俊杰、王益

指导教师:胡鸿敏

一.开题报告:

《中国百年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哪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服饰风俗的变迁

    1、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意。

    2、服饰变化的原因

   (1)A、在古代,服饰和阶段、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2)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3、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情况

    (1)男子服饰变化情况

     A、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对中国服装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C、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D、在新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干部装流行。

     E、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装由单调走向五彩缤纷、款式多样,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

    B、接触西式服装后,旗袍出现并不断革新

    C、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连衣裙流行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二.中期总结: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深宅大院普通民居
传统饮食地方特色
长袍马褂布衣
鸦片战争以前
近代
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70年代)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风俗
传统旧俗
西服、中山装、学生装、旗袍、裙子、长袍、粗布衫
西餐、面包、咖啡、西式的糖、烟、酒
西式的住宅、花园式的楼房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婚姻制度;
改变婚丧仪式、社交礼仪、等
朴素单调
食物简单、凭票供应
住房拥挤
陈设简单
涤荡封建糟粕;
制定《婚姻法》
服饰多姿多彩
解决了温饱问题,实行“菜篮子”工程
安居乐业、“安居工程”
各种娱乐休闲活动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图为清末的一张人物合影,照片中的服饰几乎包揽了当时男服的所有款式。  
早期西装(穿西装的蔡元培)
西装革履
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年代
初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
共和国建立后:
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
改革开放以来:数量增加、色彩丰富、款式多样、融入国际潮流
中国传统八大菜系
川菜、徽菜、鲁菜、苏菜、闽菜、湘菜、粤菜、浙菜
       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
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
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
川、湘菜就象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 
西餐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
买办和他们的洋老板正在吃西餐
改革开放前:人们凭票购买
改革开放后:人们自由挑选
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
中国传统建筑
最早出现在租界的“洋房”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水立方
香港艺术中心
现代花园别墅
现代建筑
迫令放足
封建的旧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女人们裹小脚最为突出。几代女子不惜伤筋动骨,也要裹成残疾的“三寸金莲”。
(1)女子裹足
小知识:根据考古和史料记载,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将必须“裹脚”作为法令。 
“裹脚”是封建的民间世俗传统。 
辛亥革命以后,政府更是禁止裹脚 
社会风俗
(2)男子留辫
剪辫易服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下令剪去辫子。
      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蓄辫,辫子成了民族压迫的标志,被外人贻笑为“豚尾”、“半边和尚”。成为外国人侮辱中国人的口头语。 
(3)婚姻风俗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B、一夫多妻、指腹为婚、童养媳
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
一夫多妻制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我国古代交通地域特点:

      南方舟楫,北方马车;
百姓步行!
交通工具的进步:
                                
蒸汽机车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高速列车   磁悬浮列车
1.火车机车演变
和谐号号动车组
2.公路交通和汽车制造
1)、在20世纪初出现在上海,是权贵和富绅的代步工具。 
2)、清末民初:由于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修了一些公路,但因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建起汽车制造场,建立起密集的公路网。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公路建设飞速发展。
4)、城市交通的发展

 最早传入中国的汽车          汽车在上海租界道路上行驶
由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 
3  水路交通:
       (1)中国造船的历史虽然悠久,但16世纪以后,航海和造船的技术已渐渐落后于西方。
      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轮船招商局
  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4  航空运输:
(1) 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在中国
(1)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
(2)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
(3)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
解放初期的电报
2、电话在中国
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电讯事业快速发展,手机、电话、传真机、互联网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利用。
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电话局。
20世纪初,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


成就:
1报纸
1833年在广东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在中国报刊的发展史上,早期的报刊实际上“报”和“刊”不分的,后来二者才逐渐分离。刊期短的成为报纸,以日报为主,主要刊载新闻报道和评论,刊期长的变为杂志,以月刊、周刊为主,主要刊载文章。

2.广播
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

3.电影
无声电影
有声电影
彩色电影
    中国第一部自拍电影:《定军山》
    1906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演员为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
《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有声电影
                   (1926年)
1、问世时间:
20世纪30年代
2、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1958年,北京电视台
(1978年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3、发展过程和现状(“四多”)
4、电视的发展过程:
黑白电视
彩色电视
数字电视
4.电视

一是出现一批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
的新闻类节目;

二是现场直播一些重大事件和体育比赛;

三是播映许多优秀的电视连续剧;

四是出现了许多受欢迎的综艺类节目。
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的表现
《秦时明月》中国第一部3D动画片

5.互联网
   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却是一日千里,发展态势呈现出后发者的跳跃式特征。

1、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

2、1996年10月,上网人数62万;

3、 1999年底,上网人数890万;

4、2000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1580
万,居世界第五位。
5、2003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
6800万,居世界第二位。

三.结题报告:

《中国百年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

一 调查研究成果

世纪之交,百年话题成了热点和亮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以不同的方式回顾一个世纪来中国社会的变化。社会是文化的载体,俗话说“俗随时变”,历来风俗的变迁总是和社会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变,作为民众生活组成部分的风俗文化,适应社会的变迁,变得越来越五彩缤纷,目不暇接。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信仰禁忌……哪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俗,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变俗之风不可逆转。就依婚俗而言,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广大的民族和地区还实行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几乎成了婚姻的代名词。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已经被自由恋爱婚姻所代替。婚礼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集体婚礼、旅行结婚、空中婚礼等五花八门。婚姻制度的变化也带来了家庭结构的变化,过去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两代人居住的小家庭。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使这种小家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越来越普遍。居住风俗也是如此。在城市,过去单门独户的居住方式,被现代化的居民小区所取代,人们从一个平面的空间,迁入立体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社区的生活条件虽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真有点“老死不相往来”的味道,人际关系疏远了。衣着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曾经是国服的长袍马褂已经是很遥远的记忆,唯有旗袍还出现在礼仪生活之中,连中山服都退出历史舞台时,时装领导了服饰文化的新潮流。流行色彩和款式成为时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风俗文化的变迁。 

民众创造风俗文化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则是供人们欣赏和享受。创造和享受是一种美学的追求。愚昧与科学,传统与现代化,在美的法则面前,会自然追求和淘汰,21世纪的中国风俗文化,将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姿,更加富有中国传统特色。

二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意义

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我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了重大变迁,这些重大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鸦片战争国门洞开,动荡中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开始向世界文明靠拢以来;
新中国的诞生使得人们有了新生活和新风尚,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发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些变化说明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重大飞跃,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

三 课题探究

1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

(1) 由于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

(2) 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3) 受到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思潮的推动等。

2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的的特点

(1) 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
(2) 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3)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百年中国。
(4)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又具有不平衡的特点.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

3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历程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四.研究性学习小组心得体会汇总

从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中国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这一百多年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就在人们身边,并不断被我们祖辈,父辈和我们感受着。感受着伟大的祖国从衰弱逐渐走向富强,人们由饥饿贫困走向安居乐业,富足小康。感受着美好的明天。

五.参考文献

1、《中国近代史》

2、《中国近代风俗》

第三篇: 香港百年变迁的启示

汽车中控面板的百年变迁

只有一本正经的人才会觉得汽车真的就是用来代步和加快生产力,不然汽车工业发展百年后的今天,大概还会是这个样子:     玩笑到此结束,其实汽车工程师们没有传说中那么呆板,凭着他们本该用来把妹的满腔热情,毫无保留投放到了不正经发展汽车工业的不归路,如今才会有了汽车车载娱乐系统这样的名词。不管你是堵在城市环线以内,还是一个人长途自驾,无处不在的车载娱乐系统至少能拯救旅途中感到寂寞的你。  

   工程师们用历史证明:他们从来没有正经过  虚荣心的第一个神器:后视镜  时光回溯到1920年以前,让我们先从汽车后视镜说起,是的,车载娱乐系统的话题要从后视镜开始说起。那个时候汽车上本来就没有后视镜这种东西,还记得学习驾驶技能的时候,教练通常是让你回头观察汽车的情况,而不是通过后视镜,这也是为什么这个习惯可以一直沿用至今。     虽然如今后视镜已经成为汽车重要的安全件,然而在1920年当后视镜第一次被安装在汽车上的时候,受到到了广大专家的质疑,认为这货会分散司机的注意力,是诱发交通事故的根本原因。然而实际情况是,经过长达十年的研究,一直找不到可靠的证据表明,后视镜和车祸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不过在当时,拥有后视镜的汽车总要显得比别的汽车看起来更拉风。至此,给汽车装上“不正经”东西的时代,正式拉开序幕。  娱乐系统的第一步:AM收音机     加尔文公司把当时一个价值130美元,只能完成AM调频的收音机装进了汽车内,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车载收音机,这也就意味着人们在长途旅行中,终于不再需要通过自娱自乐或者看沿途的风景进行解乏,通过AM收音机人们耳朵终于可以收到除了发动机和排气管噪声以外更多的内容,那时候的收音信号并不会太理想,掌握调试收音机技能的人才大概就和今日帮邻居妹子修电脑的好人差不多,但是加尔文公司还是把整个汽车工业的娱乐化向前推进了一步。也许加尔文公司这个名字你没听说过,但是它后来的名字你一定非常熟悉——摩托罗拉。  品质同样重要:轨磁带播放器  人们对车载娱乐的要求当然不会就此罢休,毕竟FM/AM收音机时断时续的信号和低劣的音质让音乐爱好者难以接受,当Bose的创始人Amar G. Bose博士还在麻省理工学院当教授玩的时候,福特和摩托罗拉公司已经开始将8音轨磁带播放器引入汽车行业,从此人们不用再忍受烦人的DJ和没完没了的商业广告打扰。     不过这个播放器的设计并不精明,它的磁带易损,不易保存,潮湿天容易发霉,甚至,如果歌曲较长,比如超过5分钟,声音就开始变得忽高忽低,并且在磁带的开始和结束为止,非常容易发生刺耳的机械噪音。不过由于这货不便宜,只有高富帅才玩得起,因此那些年,当人们看到高富帅们在车里欣赏磁带音乐的时候,他们的痛苦并不是每个人都懂。  数码化的突袭:CD播放器  今天如果还有人在犹豫是否进入数字化大门,一定会被人嘲笑。不过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这个是否实现数码化让许多大公司颇感为难,比如相机界的柯达,宾得。不过那些年的SONY大概可以用“愣头青”来形容,凭着不计成果的激进表现,与让我们的生活更离谱的飞利浦共同合作,把CD播放设备推向了市场,并成功进驻汽车的中控面板。显然,一张不怕光,不怕发霉,薄如纸片的乙丙烯塑料片怎么看都要磁带播放器看起来高端洋气。高端汽车很快就将磁带播放器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先进,音质更好,更易保存的CD播放器设备。     照理说CD播放器之后就应该是容量更大,音质更好的DVD播放器,再然后就是HD-DVD或者蓝光什么的。至少在推出DVD播放器的时候,大家都是这么想的,毕竟车载屏幕的出现以及DVD的大容量,已经能够确保车载娱乐系统从简单的听发展到边听边看——当然是在停车的时候。不过他们玩玩没有想到,韩国人把已经习以为常的半导体记忆芯片和音频播放设备连到了一起,发明了名叫MP3的东西。因此DVD在推出后没多久,日子就已经变得非常不好过。以至于今日,也很少能在车上看到DVD播放设备。  主动权回归厂商:中控面板多样化  如今车载娱乐系统遍布车身的每一个角落,娱乐系统也已经不再仅仅担任娱乐一职,在信息爆炸的年代里,它们还需要兼任查询地图、收发短信、电话、甚至发微博等多种功能,于是厂商们也给这个以中控面板为首的系统,取了一个新名词:“信息娱乐系统”。     从LFA液晶数字仪表盘到Tesla Model S的17寸中控显示面板,再到凯迪拉克XTS BOSE ANC主动降噪系统以及夸张的14个音箱,信息娱乐系统已经成为了汽车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什么百公里加速,最高时速,峰值扭矩在限速40公路上一概都是浮云,当你看腻了车道两旁的风景,会发现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才是真爱,下边不妨一起来看看目前市面上那些比较前沿的系统:     Tesla 17寸中控显示屏  自从人类把触摸屏的科技树点亮之后,大伙对触摸的热衷已经远远超过当初,当许多厂商的中控面板还在5-6寸之间徘徊的时候,纯电动汽车Tesla Model S就豪气的将中控面板的触摸屏提升到了17寸!     巨大的屏幕也导致中控面板再也融不下其他按钮,而事实上,Tesla也没有打算在中控面板中塞进其他——显示屏的本身就是电容触摸式的,你完全可以在屏幕上虚拟出任何你想要的按钮。     宽敞的屏幕一下子让乘客了解到了更多的信息,试想一下,你把一个17寸液晶显示器竖着放,1080x1920的分辨率足够让你不翻页就能看完爱活首页绝大部分内容。不过太多的内容不得不让Tesla将显示屏分成上下两个模块,这也就意味着,你在浏览网页的同时,还能切换歌曲,观察汽车状态。甚至调节车内灯光、悬架高度、打开天窗,没事就在屏幕上戳两下显然是Tesla设计最得意之处。至于是否分散驾驶员注意力,影响车辆安全,那就另当别论了。  能装App的福特SYNC     触摸屏并非只有高端豪车才有的专利,在福特旗下,已经有79%的车型采用了SYNC信息系统加触摸屏的方式,虽然屏幕没有Tesla的那么拉风,但是兼容绝大多数媒体视频播放以及音乐搜索功能也比较实用。     然而这些都不是SYNC信息系统最大特点,在福特的规划中,SYNC不仅仅是一个系统,它还是一个平台——福特开始尝试与Android或者iOS一样,通过AppLink计划,吸引程序员为这个系统开发程序。从浏览新闻到接收电台,在车上能干的事情,SYNC都有所准备。不过做的好不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在福特眼中,开车终究还是最重要的事情,扩展程序需要经过考究和试验,以确保不会对驾驶员造成影响。就在最近,福特甚至开始考虑再次回归实体按键的操控模式,理由和很简单,触摸屏实在太容易让人分心。因此在SYNC系统上,将会有一段时间看到实体按键和触屏并存的情况。  在云端的Hondalink与Mylink     在本田和通用眼中,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能装个App实在算不上什么上档次的东西,只要把中控面板连入云端,所有的升级和新功能的实现,都可以依靠云端来解决。在本田的Honda Link中,系统会与基于云计算的资讯,信息和媒体相连接,你可以在车上(冒着生命危险)刷微博、发邮件、浏览新闻、甚至寻找附近餐厅和咖啡厅,外加上与苹果的Eyes Free以及以后的iOS in the car有良好支持,通过一键语音控制将会成为趋势。     而通用汽车作为苹果的好基友,除了是第一个支持Eyes Free以外,还将这套技术很快延伸到许多入门车型,Spark、Sonic LZ/RS以及Impala,甚至,即使没有Siri的支持,Mylink的本身也足够强大:导航、媒体、语音识别、OnStar、个性张扬的8寸中控屏幕控制区。而更夸张的是,他们还把屏幕延伸到了两个仪表盘的中间,你完全可以做到表面上是在开车,实际是在发微博。对于Mylink的未来,通用自己倒是信心满满,他们已经开始计划在2014年以后,卡车、SUV、Corvette都会配备上Mylink。  

     采用Tegra芯片的大众汽车  为了考虑稳定性,汽车厂商通常会优先考虑类似Spansion、Freescale、Bosch这样的老牌芯片供应商,不过偶尔也会有一些厂商走激进的路线。比如大众汽车在2010年的时候,就开始采用NVIDIA Tegra作为车载娱乐及导航系统芯片,并率先在奥迪上使用。这个传统一直保持到NVIDIA Tegra 3,而车型也由当初奥迪一个品牌扩展到后来的大众、宾利、兰博基尼、西雅特、斯柯达等多个品牌。因此,在大众的中控面板上,我们往往能看到更华丽的特效界面和更流畅的操作体验。  

     正因为有足够强大的处理能力,大众甚至连后视镜也纳入了数码化——从已经量产的XL1,再到奥迪R8 e-tron,电子后视镜的前卫设计让人眼前一亮。  注重音质的宾利与凯迪拉克     说了这么多车型,我们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针对驾驶座准备的,毕竟中控面板和仪表只有驾驶员自己才能看得清,摸得到。这显然不能满足只坐在后座的老板们的要求。因此,在宾利慕尚中,就针对后座引入了各式各样的高科技:电动木质餐台,iPad卡口,苹果蓝牙键盘,悬置在车顶的15.6寸高清显示屏,Mac mini,两个安装在前排头枕后边的LCD电视,甚至还有一套拥有20个扬声器的音响系统。以确保每秒钟几百万上下的Boss在塞车的过程中依然能够与时俱进,指点江山。     像宾利这种奢华的信息娱乐系统也不一定是豪华车型上才有,凯迪拉克XTS上就引用了14个扬声器,并且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制定聆听音乐的最佳地点——不管是老板座还是驾驶座。甚至,凯迪拉克还在这辆车上边采用了与阿帕奇相似的主动降噪系统,关上车门,你完全可以通过凯迪拉克XTS BOSE ANC主动降噪系统隔绝外界的声音,而这也得益于14个扬声器共同工作的结果。     小清新范的Mini Visual Boost     在信息娱乐系统中,也不乏走小清新路线的,Mini Visual Boost多媒体信息娱乐系统就是其中之一,除了收听广播、音乐、与手机互联之外,还兼职汽车自检,并且能够根据车主要求进行车内灯光、音响音色、屏幕亮度等诸多个性化设定,而所有的设定都将会存储到Mini的钥匙中,如果家中有多位使用者,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钥匙直接切换到不同的设定。而Mini Visual Boost的所有操作,均只需要档位杆后边的一个摇杆完成。     写在最后:  如今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正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飞速进步,信息井喷似得的开始涌入汽车的中控面板,后座,甚至是仪表板。没有人担心会错过每一条微博、邮件、天气预报、妹子的短信,但也恰恰是人们所担心的:如此多的信息量,会对驾驶者造成极大的分心。唯独不可否认的是,小小的中控面板,已经不再只有空调出风口和警示灯按钮,中控面板也成为了自电视、电脑、手机之后,人们面对最多的第4块屏幕。  

分享到 1

第四篇: 香港百年变迁的启示

历经百年 茗茶溢香——侃百年老店变迁

作者:周家任

作者机构:不详

来源:上海茶叶

年:2010

卷:000

期:003

页码:P.17-17

页数:1

中图分类:TS272.7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百年老店;茶叶;变迁;茶庄;市中心;创始人;安徽省

摘要:百年老店汪怡记茶叶公司,原名汪怡记茶庄。创建于1880年,在徽、杭、汉三埠设立茶庄。1921年农历七月十四日,在上海闹市中心金陵中路(又名八仙桥)开设汪怡记茶庄。创始人汪爽秋,安徽省歙县人,历来以销售徽、

第五篇: 香港百年变迁的启示

现在女性的胸衣

欧洲文艺复兴前

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女性身体几乎不加束缚,贵妇们穿上衬裙作为内衣。

无背式胸罩

1912年,美国首件专利胸罩是一个叫Mary Phelps Jacobs的女孩发明的,她在参加舞会时,用两条手帕加粉红丝带结成一件类似胸罩的内衣,这招来了女友艳羡的目光和商家浓厚的兴趣。随后她为女友进行了很多同样的制作,并于1914年以Caresse Crosby的名字申请了专利,“无背式胸罩”即时诞生。

女性弧线

“侍女胸罩”公司(Maidenform)发迹于上世纪20年代,正值平胸浪潮,可这个公司不管风向如何变换,始终坚持一个宗旨:制造有托举功能的胸罩,塑造女性弧形曲线。

“导弹式”胸罩

20世纪40年代末,战争结束,克里斯汀·迪奥的“NEW LOOK”风尚呼唤华丽的内衣,甚至发出“没有内衣就没有时尚”的惊人之语。美国公司迅速开发了十字交叉、回旋织法来制造圆锥型罩杯,俗称“导弹式”的胸罩。

上世纪60年代,随着无带晚装的兴起,无带胸罩也应运而生。1965年,Rodi Gernreich设计出“无胸罩式胸罩”(NoBrabra),它利用了有承托力而不变形的莱卡来缝制内衣,这种质料非常纤薄,穿在身上也仿如无物。同时女性主义的势力正盛,女权分子甚至焚烧和摒弃内衣。

女性胸罩的演变

进入21世纪,胸罩的概念和数字仍在不断刷新。美国最大内衣品牌“维多利亚的秘密”创下年营业金额近28亿美元的纪录,即每分钟销售量达600件;硅胶胸罩、乳贴也接下“无胸罩式胸罩”的“隐形”接力棒;
无论在华丽、性感、运动、塑身等设计领域,都在见证胸罩正在走进全新的纪元。

推荐访问:香港 变迁 启示 香港百年变迁启示 香港百年变迁的启示 香港百年沧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