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幼儿自由和规则

时间:2022-06-01 16:30:09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幼儿自由和规则,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幼儿自由和规则

幼儿自由和规则5篇

第1篇: 幼儿自由和规则

自由与规则

活动目的:

1、了解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了解规则与自由的关系;
违反规则的危害。

2、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自由活动。

3、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4、引导学生思考法律规则与道德意识的关系。

设计理念:

本次班会以“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为教育目的,通过读故事谈感受、问题讨论、反面案例启示、看电影谈体会等一系列活动对本班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活动准备:

1、布置黑板和教室。

2、准备和规则有关的材料。

3、准备电影《规则》的视频,制作PPT。

活动过程:

一、引入:哈佛大学的一个故事

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被毁于一旦,让人痛心疾首。第二天,这场重大事故学校上下得知,有名学生尤其面色凝重。

突发的火灾把这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逼迫他做出选择。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的规则,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优哉游哉地读完后归还。突然之间,这本书就成为哈佛捐赠的250本书中的惟一珍本。怎么办?是神鬼不知地据为己有,还是光明坦荡地承认错误?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惴惴不安的学生终于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房间,说明理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学校。

霍里克校长接下来的举动更令人吃惊,收下书表示感谢,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又把他开除出校。

哈佛的理念是: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

1

二、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讨论

有一个火车轨道,由于道路改道,原来的铁轨不用了,新的路轨建好并通车了。在新修建的路旁,树了一块牌子,上写“严禁在此轨道玩耍”。有几个学生放学后来到了这里,有一个学生看到牌子的警告后,他就跑到了原来的旧轨道上去玩耍,而其他三个学生虽然看到那块牌子,但他们不理会,仍旧跑到新修建的轨道上去玩。这个时候突然一辆火车疾驶而来,速度太快,学生们已经来不及从轨道上离开。假定这两个岔道口中间有个控制装置,可以决定火车往哪个方向开,既可以沿着新的轨道也可以沿着原来的旧轨道开。

讨论:(1)如果你是控制员,你会把火车调到哪个方向?是原来的旧轨道还是新的轨道?为什么?说说你此时的心情。

(2)如果你是下面那三个在新轨道上玩耍的学生之一,你希望控制员把火车调到哪个方向?为什么?说说你此时的心情。

(学生畅所欲言)

总结:我们应该为自己的行为和生命负责!

规则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保护!

三、知识辨析 何谓规则? 为什么需要规则? 规则与自由的关系?

教师参考:规则,一般指由群众共同制定和公认或由代表人统一制定并通过的,由群体里的所有成员一起遵守的条例和章程。规则具有普遍性。另外规则也指大自然的变化规律。自然法学家认为,制定规则是为了避免人类在相互争夺中自我毁灭。规则是自由的保障。

四、读故事,谈感想

抓螃蟹的渔民往往会携带头小肚子大的竹篓。捉到第一只螃蟹后,他们会把盖子盖严,以防止螃蟹逃走。捉到第二只螃蟹以后,渔民就不再盖盖子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原来当有两只以上的螃蟹时,每一只都争先恐后地朝出口处拥去。但是,竹篓口很窄,只能允许一只蟹通过。于是当一只螃蟹爬到篓口时,其余的螃蟹就

2

会用那同样威猛的大钳子抓住它,最终把它拖到下层,由另一只强大的蟹踩着它往上爬。尽管篓口一直敞开着,但却没有一只螃蟹能够幸运地脱离牢笼。

思考:这个故事让你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五、我们的社会在规则意识方面表现如何?我们离法治社会有多远?

社会热点:北京自2013年5月6日起,行人闯红灯当场罚10元,“整治中国式过马路”正式开罚。然而从首日开罚的效果来看,并没有完全震住闯红灯者,有的被罚,有的逃跑,有的找理由搪塞被教育两句便过关。

思考: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国人如此无视规则?

总结:文明从来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国家如此,个人也不例外。国民素质的提高需要法律来推动,当靠宣传教育已难以根治国人闯红灯的陋习,当国人已难以通过心中的自律来尊重规则、遵守秩序,通过罚款等法律途径来倒逼国民养成“红灯停、绿灯行”的基本规则意识,也很合情合理。

六.反面案例启示

案例一:上海有一家外资企业高薪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学历、外语的要求都很高。应聘的大学生过五关斩六将,到了最后一关:总经理面试。一见面,总经理说:“很抱歉,年轻人,我有点急事,要出去10分钟,你们能不能等我?”这仅剩的几位大学生们都说:“没问题,您去吧,我们等您。”经理走了,大学生们闲着没事,围着经理的大写字台看,只见上面文件一叠,信一叠,资料一叠。都是些什么呢?他们你看这一叠,我看这一叠,看完了还交换:哎哟,这个好看,哎哟,那个好看。

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他说:“面试已经结束,你们全都没有被录用。”大学生们个个瞪大了眼睛,“这是怎么回事,面试还没开始呢?”总经理说:“我不在的这一段时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很遗憾,本公司从来不录用那些乱翻别人东西的人。”

案例二:2002年9月21日,尤溪县某校学生卓某因张某对其殴打,把被殴打的事告诉了同班同学姜某等人,要他们第二天晚上晚自习找张某算帐。次日晚自习第一节下课后,卓某带着姜某等人到张某的教室外挑衅,张某欲持水果刀冲到教室外与卓某等人殴打。

卓某等人要求姜某等人在晚自习后到学校门口拦截张某。晚自习后,张某携带一刀水果刀走出校门,当卓某看到张某走出校门,即和姜某等人围住张某,对张某进行殴打,在殴打过程中,张某从口袋里拔出水果刀乱捅,姜某的左胸部被捅中,经抢救无效死亡。张某后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3

教师点评:警方在大量调查取证的基础上,获悉以上同学平时在校表现非常不好,每天迟到,早退,无故旷课,经常与校外不良分子来往,从不遵规守纪和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可以说酿制如此惨祸也是他平时在校不遵规守纪埋下的祸根,我们要引以为戒!

七、遵守还是不遵守?这是一个问题.

世间许多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你遇到过让你困扰的事情吗? 事例:一厘米的良心义务

德国柏林墙倒塌的前两年,守墙卫兵因格·亨里奇因射杀一位企图翻墙逃向西德的青年克利斯而在1992年2月受到了审判。亨里奇和律师都辩称卫兵的行为仅仅是执行命令,别无选择,罪不在己。

然而,法官西奥多·赛德尔却认为:“作为警察,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这是你应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这个世界,在法律之外还有‘良知’。当法律和良知冲突之时,良知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不是法律。尊重生命,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最终,卫兵亨里奇因蓄意射杀被判处三年半徒刑,且不予假释。

亨里奇案成了关乎“最高良知原则”的著名判例!“抬高一厘米”的主权成了人类面对恶政(或邪恶的上司)时应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任何人都不能以服从命令为借口而超越一定的道德伦理底线! 八、看电影《规则》,谈体会

这是通过一起交通事故所引发的一段让人深思的小故事,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在大社会的背景下谁也逃脱不了规则的体系与重蹈覆辙.小的秩序构成了大的规则,在大社会中上演了循环的悲剧,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是游戏中的一员. 九、总结

规则是人类社会顺利运作的保障,规则意识越高,社会将会越文明,所以我们要遵守规则。作为一个中学生,除了遵守之外,还应多一份对规则的审视与思考,为国家的法治化进程尽自己的力量。此外,这个世界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要善于思考,在法律法规之外,还要有自己的良心判断和道德标准。

最后,让我们以康德的墓志铭共勉:

“有两件事我越思考越觉得神奇,心中也越充满敬畏,一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一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准则 。”

第2篇: 幼儿自由和规则

  【演讲稿】

  规则与自由

  自由是人的天生权利。

  所以,自由,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无需证明,但是需要努力争取。关于自由,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 战士们浴血奋战,前赴后继,视死如归。他们沾满了鲜血的旗帜指向的远方——“自由”。再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古代士人与皇权桎梏的不合作的“自由”。

  自由有“小”自由和“大”自由的范畴。

  “小”自由指的是个人的自由权利。例如,个人出行的自由,通讯的自由。

阅读的自由,自我发展的自由,提高物质生活条件的自由。

  “大”自由指的是自由主义,即以自由主义为基础建立起的系统的社会政治制度,例如英美等国家。

  二,规则的由来

  规则最初是当事双方为实现某一的目标所订立的契约,这也是规则的合法性来源。国家的法律法规是最高形式的规则。这是公民把自身的部分自由让渡给政府,从而获得政府代表国家对自己其他自由的保护,这也是自己行使的自由的权利的来源。

  三,规则与自由

  规则与自由是相辅相成的。

  一些人认为,规则与自由是一对悖论,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笔者认为它们是共同增长,共同进步的关系。举一个例子吧在原始社会,似乎当时的人们很“自由”,他们无任何枷锁,可以自由地奔跑,捕猎觅食,交换等等。然而,他们其实处处“不自由”,忍饥挨饿倒是小事,面对大一点野兽,敌对部落,甚至雷电的树下,死亡是时时刻刻发生的事情。可能会有人说,“死又何所惧?” 问题是不知为何而死,是没有意义的。这样“自由”的日子难以为继,于是一部分人决定让渡出自己的“不服从”自由,寻求某个勇武的头人的庇护,这样,酋长与部落便形成了。另一部分坚决不愿意让渡任何一点“自由”的人将会看到这样的场景由于人多势众,可以围猎大的野兽了,忍饥挨饿的次数少了,遭受敌对部落的肆意杀戮少了,由于口口相传,人们知道要远远的躲开雷电的树下……人口多了,管理的问题就来了。几十口人的部落,歃血为盟或者焚香祭酒,脸上涂抹尚可解决。那成千上万口人呢?分工就出现了,专司生产,防卫,祭祀,育婴等职责,领导,指挥,协调以及惩戒等出现了,这便是规则建立了。于是,就有了生产剩余了,一部分人可以专司“脑力劳动”, “技术进步”成为可能了……

  现在,正在享受着人类一路走来所积累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所带来的自由的人们,该时常仰望星空,透过太空中那个明亮的恒星穿越到地球原始丛林中的那第一批让渡自己的“不服从”自由的人们跟前,与他们聊一聊彼此的悲喜哀愁,聊一聊彼此的“自由与不自由”。

  规则规定着部分自由的内容。

  人的自由权利一些是与生俱来的,一些是做为最高规则的法律所规定的。例如,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权利。

  自由就如同“北方有佳人,……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每个人都想实现自己最大的自由,这是人的天性,无可厚非。可是如何实现呢?也许有很多种途径,笔者认为,通过遵守合法的规则才能实现自己最大的自由。

  四,人们的规则意识

  可能会有人说,我们这一代人最讨厌规则二字了。的确,我们曾经历了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规则就是强制,管制,给规则附上了大量的负面语境。直到现在,社会上又有形形色色的规则明规则,暗规则,潜规则等满天飞。人们践行规则时有着复杂的感情。例如在过去,我们物质力量极其匮乏,人们的活动范围和流动性与现在无法比较,所以规则意识淡泊一点,好像还能行。可是现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物质条件极大的丰富,人们的社会活动范围和流动性成倍成数量的翻番,有规则意识就极为重要,否则,人们会寸步难行。特别是现在我们处于互联网+的时代,规则和信用使得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共享经济大发展成为了可能。可是,还是有些人仍然以蛮荒时代的自信惯性而藐视规则。例如,肆意破坏共享单车,或者把共享单车据为己有。再以交通出行为例,我国每年因不遵守交通规则而伤亡的人数达几十万人。如此这般,自由何在?

  五,守规则是一个有尊严感的人的标志之一

  人人守规则是一个社会文明的表现之一。我们现在物质极大的丰富了,可是人们的规则意识还没有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不文明的行为习惯还时有可见。比如,买票或上车不排队,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这也是出国旅游的中国人常常被外国人说三道四原因之一。

在过去,那是因为物质匮乏,你不争先恐后,到自己跟前东西就没了。大声喧哗似乎是扬眉吐气——我们不再穷了。可是现在,我们经济上富有了,就没有理由不守规则做一个没有尊严感的人。比如,我们要横过马路,明明起步不远就有一座人行天桥,一些人偏不走人行天桥,直接穿越马路。于是在车流不息的洪流中,纷纷惊恐地或扭腰摆臀,或凌波微步。狼狈不堪,尊严尽失。

  六,守规则,并不妨碍创新

  守规则,其实是尊重规律的表现。尊重了规律,才可能创新发展。

  我们都知道,在9,11事件中当大楼即将倾覆之际,人的生命转瞬即逝的时刻,人们还"固执地"靠右行下楼梯,而留出左边。就是这样的一群守规则的人群几乎是当前世界技术创新的领头羊。例如Facebook, Google, Microsoft,高通,苹果等等。

第3篇: 幼儿自由和规则

既规则又自由的好习惯

一个小案例:

有个三岁的男孩儿是家中的老二,在语言发展上能很清楚地叫出“爸爸妈妈”,用语言表达其他事物还不行,但是他的动作发展与别的孩子差别很大。他总是用玩具砸别人或地面,在幼儿园砸了其他孩子,有的孩子比较老实,也就没有引起事端;
有的孩子不愿意,就还手抓了他的脸,留下红印几道。他在班里从来不坐凳子,而是站椅子、坐桌子,给她妈妈反映的时候,妈妈说孩子在家里还爬电视机,所以专门买没有辐射的电视机。老师说幼儿园里的电视机可不是防辐射的,妈妈说没有关系,让孩子自由发展有利于培养他的个性和创造性。父母的观念给孩子的入园适应带来很大障碍,也给教师出了难题。

孩子规则与自由意识的年龄发展特点

从儿童心理发育和自然成长过程来说,孩子天生崇尚“自由”,“规则”是后天的培养教育才建立起来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个性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可以看成是代表个性中原始的、基本的、本能的冲动这一面,人出生时即具有,它的司法系统遵循自由和快乐原则;
“自我”代表个性朝向客观的一面,人出生后与环境渐渐接触才产生,它试图把本能的愿望与实际的可能加以结合,其司法系统比较遵循现实;
“超我”代表人类道德方面,这一发展出现于父母、老师或其他成人将社会的规则、价值和标准传递给儿童,它遵循的司法系统是良心。

新来人世的婴儿只有一个强大的“本我”,这个“本我”不知道是非善恶,不能区分现实世界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无法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是绝对的自由意志实践者,具有巨大的心理能量,力求突破一些规则实现自己的愿望;
可是,要使孩子成为被社会和他人所接受的原则,孩子就必须对“本我”有所控制,逐渐建立起“自我”和“超我”,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心理发育健康、与他人相处和谐的人。尤其是孩子三岁上了幼儿园以后,开始过集体生活,就要遵循集体的游戏规则,对“自我”的自由自在有所约束,这样才能与集体共处,孩子的各种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才能建立起来。

孩子上了大班以后,面临着幼小衔接的发展任务,在成人的帮助和教育下,他们的“规则”发育就越来越全面,为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至于孩子长大成为公民,就该肩负社会责任、履行国家法律了。

规则与自由的平衡对孩子的发展意义

★“自由过度”导致孩子任性

婴幼儿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点,主要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与外界发生各种关系。如果一切都顺应他的本性,他就学不会与人打交道的礼仪常识和规则,导致为所欲为的倾向。孩子长大后产生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如好动、不服管教、攻击性强都与父母过度顺应孩子的自由需要有关。曾经见过一位母亲过度尊重孩子的自由,她带着自己两岁的孩子去串门,一到朋友家里,孩子就开始拽她的头发,把她出门前整齐的发型拽得一塌糊涂,但是她依旧不对孩子说“不”。现在孩子已经五岁了,由于缺乏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大人和老师的劝告充耳不闻,在动作发展水平提高的同时,常常会制造出来一些“危险”和“事端”,成了带起来特别费劲的淘气孩子。可见,让孩子自由过度,实际上就是放任纵容,对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和责任心是不利的,使孩子“长”不出个性却“长”出任性。

★“规则过度”导致孩子缺乏个性。

有的父母教育观念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认为听话的孩子让父母省心,很少惹出麻烦事儿来,养个小孩儿像一个小大人似的规规矩矩,是做父母的颇为得意的一件事。这种观念多表现在控制欲望比较强的父母身上。这类父母口头上也承认应该尊重孩子的愿望,但是这种尊重是因为孩子的愿望正好与他的要求一致,如果孩子的愿望与他的要求不一致,则会强迫孩子服从大人,并且认为这是管教严格、不骄惯孩子的表现。长期生活在这种控制氛围中的孩子,做事和思维的依赖性比较强,动辄请求大人的帮助,害怕尝试新事物,遇到挫折常常惶恐不安,而且调整情绪变化的灵活性比较弱,长久下去,孩子的探索与创新意识也比较薄弱。

培养孩子既规则又自由的教育策略

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放任,没有自由的规则是遏制,都是家庭教育不得法的表现,理想的状况是把握好规则与自由的张力,让孩子在规则中自由成长,这样的孩子既有责任心,又有开拓性。

(一)自然后果和人为后果教育法

1.自然后果教育法

孩子经过亲身实践,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将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并体验适度的不快和痛苦,规则意识才由此建立起来,这叫“自然后果法”。自然后果法要求父母不能包办代替孩子承担行为责任,把孩子罩在一个绝对安全的保护伞下;
也不是说父母就撒手不管,让孩子自作自受。对孩子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先承担行为后果,再说服教育。如果孩子的行为将导致长远后果,近期不容易看出结果,则不宜用“自然后果法”。

 2.人为后果教育法

很多情境不能运用自然后果法,例如孩子横穿马路,不遵守交通规则,其后果相当危险,这样,使用人为后果法就是大量而经常的了,它与有意惩罚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区别:

★人为后果从错误行为中延伸出来,有意惩罚与错误行为不直接相关。一个小孩子喜欢坐在低矮的露台上边玩边往楼下看,虽然有栏杆,但看着还是很危险。妈妈给他设定了人为后果:要么在地板上玩,要么下楼到院子里玩,这两个规则要求都与孩子的错误行为直接有关。有意惩罚则是打屁股、罚站等与错误行为没有直接关联的方式,反而让“屁股”和“腿”成了替罪羊,这是从“负面教训”了孩子,孩子从中只明白一个道理,如果做某件事情,屁股会受罪;
为了保护屁股,以后不要做那件事。人为后果则是“正面教育”孩子,孩子懂得两个道理:做某件事情是不符合规则的,应该怎样做才是符合规则的。

★人为后果关注的是现在,有意惩罚关注的是过去。有一次,妈妈带乐乐到颖颖家里玩,已经很晚了,该睡觉了,乐乐还不愿意走,最后妈妈强行把乐乐抱回家了。第二天,乐乐提出还要到颖颖家里玩,有意惩罚的教育方式就是你昨天表现得不好,今天不带你去了,人为后果的教育方式则是提前预防,约法三章,妈妈说走的时候得走,不能像昨天一样又哭又闹地不走。可见,有意惩罚具有报复性,人为后果则具有建设性。

★人为后果的态度是温和而坚定,有意惩罚的态度是厌烦和粗暴。使用人为后果的父母比较冷静和理性,规则底限不动摇,但是对孩子的说话嗓门不大,语速不急;
有意惩罚则表现出不耐烦、生气甚至怒气冲天或粗暴无礼,但是效果并不见得好。

(二)设计选择权限的亲子互动法

    让孩子既遵守规则又放松自由,父母可以从改变说话方式做起,让孩子学会“做选择题”,训练有素的“超级孩子”也将学会参与设计“选项”,并从中提高自己的自由能力。

    大多数孩子都喜欢玩电话,但是当大人需要接打电话的时候,孩子的游戏就具有干扰性了。当你正在接听一个电话的时候,孩子一会儿要摁键,一会儿拽你的衣服,一会儿制造出各种噪音,你会怎么办呢?

习惯于批评和惩罚方式的父母要么把孩子训斥一顿,或者“啪”一下打在孩子摁键的小手上,后果将变得更加糟糕,“两败俱伤”——孩子哭了,你生气了,电话也不愿意打了。

尊重孩子自由的妈妈将出这样一道选择题:“妈妈打电话的时候,你可以做两件事,要么安静地呆在这个房间自己玩,要么到另一个房间,要么等妈妈打完电话你再打,你要选择哪个?”如果孩子选择前者,却仍然打扰你打电话,你就请对方暂等一会儿,把孩子抱到另一个房间,他不愿意也不行。这样他就明白,要享受与你呆在一起的自由,就得尊重你打电话的自由。

设计选择权限的亲子互动法有利于兼顾孩子的自由精神和规则意识,因为选项中包含了孩子除了不能做某事以外,可以做的很多事情,暗示了孩子可以享受的自由很多,但是又不侵犯别人的自由。而直接命令孩子做其中一件事是比较武断的,孩子可能恰恰不愿意做那一件事,他提出要看电视、吃东西、玩某个玩具,从而丰富了选项内容,你给了他自由,自己也能自由打电话了,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

父母设计选择的教育方式使自由民主与坚定规则有机结合起来,孩子学会选择则是自由精神和遵守规则的有机结合。长期与孩子这么打交道,孩子的合作性和自主性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你的教育形象也会更加民主和文明。

温馨提示本案例

纵然尊重孩子的自由是培养个性和创造意识的前提,但是这里的“自由”是有规则的自由,而不是漫无边际的自由。自由的界限太宽泛了,影响了别人的自由,别人就会反对你的自由,不但让孩子变得不自由,而且还有其他一些不良影响。本例中的孩子把玩具“砸”向同伴,并不是要故意伤害别人,或许是要探索物体的“抛物线”特性,但是却侵犯了别人享受安全和安宁的自由,于是有的孩子就会还手,他就不可能再“自由”下去了,而且还失去同伴的信任和“人缘”。有一个四岁多的孩子,在幼儿园里没有小朋友跟他玩,老师故意“拉拢”其他小朋友跟他玩也不行,主要原因就是这个孩子太自由了,太有“创新思维”了,他时而不时就会在同伴身上搞一些“发明”和“创造”,使别人感到不安全和不舒服。假如自由可以造就出天才,却是如此孤独的天才,那么孩子未来的成功和幸福也是难以保证的。

第4篇: 幼儿自由和规则

规则,守护自由

时间:2019-11-23 10:50:59 | 作者:彭睿

一天,我在街上看到这样一则宣传语:遵守规则,守护你的自由。不由得想起前不久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

周五午休时间,我看到阿昊同学抱着篮球飞奔出教室。我心里立马就痒痒了。我想,今天中午教室里要搞大扫除,一部分同学得在教室外休息等候。我们正好可以借机溜到操场上来一场篮球赛!

我飞奔到操场,阿昊、阿枫已经开动了。“咚咚咚!”那拍球的声音一如我兴奋的心跳声。我们分成两队,篮球赛开战了!

阿昊接连投进了好几个球。终于,球到了我手里,我站在三分线后,奋力向篮筐投去,结果球在篮筐上转了好几圈,最后顽皮地溜了出去。

只见阿枫此刻像“飞人”乔丹附体般,一下跳得老高,去抢这个溜出来的好球。仿佛一伸手他就能扣篮了,可他因为飞得太猛,居然没接住这个好球。待“飞人”脚落地时,站在他后方的后卫阿豪将脚踮起,也正伸手抢球,阿枫不偏不倚地踩在了阿豪的脚背上。他顿时失去了重心,一个趔趄横飞出去,重重地摔到了地上。

我与阿文一起想将阿枫扶起来。只见他痛苦地摇摇头,眉头紧皱,一口白牙紧咬着,脸色发青。

我们便架起阿枫的两只胳膊,扶他站起来。他的右脚已经不能落地,头上冒出一层冷汗。

主任来了,立即叫车将阿枫送到医院。

放学时,班主任非常严肃地说:“今天阿枫腓骨骨折。以后两个月时间要拄拐杖走路,作为我们班的体育健将,运动会他也不能参加了。听到这个结果,你们有什么感想?班规明明规定课间、午休不准打篮球,时间太短,来不及热身,剧烈运动容易受伤。你们做到了吗?遵守规则,就是守护安全。安全,才能给你更多自由。从此以后,篮球放到我办公室里去,只准在体育课上去拿……”

听了老师的一番话,我们几个偷偷溜去打篮球的同学,都低下了头。我明白了打篮球很好玩,运动很重要,但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遵守规则,就是守护安全。安全得不到保障,像阿枫一样受伤了,上下楼都成了难题,谈何自由?这是多么痛的教训!

规则,守护安全;
安全,守护自由!这值得我终生铭记。

第5篇: 幼儿自由和规则

恰当地给宝贝自由和规则

生活中怎样给予宝贝恰当的自由及正确的规则是爸爸妈妈们最为关心,也是最烦恼的问题。我们常会遇上这样的情景:带着宝贝去朋友家玩,却把人家家倒腾得乱七八糟,父母却听之任之,没有及时制止宝贝;或者刚学会走路的宝贝想到处玩,到处摸,但大人们却怕脏怕摔跤,可宝贝根本不愿听大人的话,于是大人们觉得宝贝怎么这么不听话,这么不乖。

类似这样的情景每天都会发生,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大人没有把握好自由与规则的度。当家长们不了解宝贝不当行为背后的原因,听之任之,时间长了,宝贝会觉得自己这样做是被允许的,没有人会责怪他,他会缺乏内在的自律,而且有些宝贝还会制造一些危险。所以自由过度实际上是放纵,这样对宝贝的成长是不利的。大人们应该多关注宝贝,和宝贝说明这样的行为是不礼貌或者不正确的,爸爸(妈妈)不喜欢他这样做,如果他想玩什么或者不知道玩什么的时候,大人应该引导宝贝去找适合他的玩具或事情做。

成长中的宝贝正处在探索期,如果家长不能理解、了解宝贝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对宝贝有过多的限制,宝贝们会感觉到压抑,会用发脾气、扔东西、打人等方式来发泄。所以家长们在合理保护的同时,给宝贝们探索的空间。

自由对于宝贝来说,就是在探索世界,在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一个在行动上比较自由的宝贝,生理和心理得到了发展,其实内心是平静的,没有受到压制,宝贝就更会乐意遵守规则。所以家长应该鼓励宝贝去自由探索。当然也应该明确一点,自由是要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每个宝贝都需要知道他所做事情的底线。把规则用于保护宝贝的自由,而不是限制自由,家长要结合宝贝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征来给宝贝建立规则意识。

建立良好规则并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它要很长的时间,良好的环境,才能慢慢培养起来的。宝贝在不断成长,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规则也会随之变化。宝贝们在生活中不断吸收,不断学习,不断的重复,不断的体验后果,才能在实践中明白自由与规则的存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家长应当与宝贝之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宝贝还小,没有规则意识,家长要耐心地、不断地重复引导,告诉其后果,让宝贝自己去体验后果,并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当宝贝出现违反规则行为时,不要急于指责,一定要先问题**因,为其提供正确行为方式。很多家长在不能控制宝贝情绪情况下,可以试着站在宝贝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他,指责只会让宝贝积攒更多的负面情绪。

过度的自由与过度的规则都不利于宝贝的成长,当家长能把握好自己与规则的尺度,以自身为榜样,给宝贝足够的爱和帮助,从小给予宝贝有规则的自由,让其在规则上自由成长,他一定会慢慢成长为一个事非分明,懂规则,有创造力的宝贝。

推荐访问:幼儿 规则 自由 幼儿自由和规则 幼儿自由和规则 幼儿自由与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