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绅士阶层衰落原因【完整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绅士阶层衰落的原因2篇
第1篇: 绅士阶层衰落的原因
论奥斯曼帝国衰落的原因
摘要:奥斯曼帝国,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国家。又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土耳其帝国等。公元1453年,苏丹默罕默德二世带领土耳其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他将君士坦丁堡更名为伊斯坦布尔,并且作为帝国的新首都,改宗伊斯兰教。奥斯曼帝国经过他及其后继者的百年征战,形成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然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奥斯曼帝国最终避免不了衰落的命运,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在21世纪的今天,本文以今人的目光试论奥斯曼帝国衰落的原因,从中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给予世人启迪和警示。
关键词:奥斯曼帝国 伊斯兰教 苏丹 土耳其人 苏丹亲兵
前言:在《世界史》课本中,我学习到了奥斯曼帝国的强盛与衰落的这段历史。对于奥斯曼帝国这个盛极一时的大帝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及奥斯曼帝国为什么衰落,引发了我的探究与思考。所以,本文主要论述奥斯曼帝国衰落的原因,主要研究方法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从奥斯曼帝国中后期衰落的历史入手,进行研究和阐述。
一、盛极而衰
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本是游牧部族,属于西突厥人。14世纪时,蒙古西征,迫使他们从中亚迁移到小亚细亚半岛。1299年,土耳其人的首领奥斯曼趁塞尔柱突厥人建立的罗姆苏丹国分裂之机,正式宣布独立,称号“加齐”,奠定了奥斯曼国家的雏形。
1326年,奥斯曼之子奥尔汗(1326—1360在位)继位后,改称总督,建立常备军。他对外开疆拓土,对内确立国家行政制度,成为了奥斯曼帝国真正的缔造者。之后的几个世纪里,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攻陷贝尔格莱德,攻陷布达,围攻维也纳,夺取了地中海的东岸和红海的要道。奥斯阿曼帝国从此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帝国,版图囊括以前的阿拉伯和拜占庭两大帝国的大部分地区,地跨欧、亚、非三洲,称雄一时。然而,曾经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奥斯曼帝国最终避免不了衰落的命运。1571年,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在勒班多战役中被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联合舰队打败,失去了对地中海的控制权。从此,奥斯曼帝国开始走下坡路。虽然,奥斯曼帝国在1683年围攻维也纳时,它的疆域面积达到了顶峰,但是,土耳其军队在维也纳之战中遭到惨败,宰相卡拉·穆斯塔法·科普利里被震怒的苏丹斩首。1699年,奥斯曼帝国在卡罗维兹和会上同奥地利、波兰、威尼斯签订了和约,同俄国签订了休战协定。卡罗维兹和约迫使奥斯曼帝国第一次作为战败国一方而签订。和约标志着奥斯曼帝国已从对欧洲国家的进攻转为防御。此后,奥斯曼帝国历任苏丹都进行改革试图挽救帝国的颓势。然而,17世纪的情形往往是这样的,统治阶级允许改革只是为了在强敌面前挽救帝国的需要。一旦危机过去,他们就会行动起来破坏改革。正因为如此,18—20世纪的奥斯曼帝国在对欧洲战事上接连失利,领土不断被蚕食,在19世纪,奥斯曼帝国被普遍视为“欧洲病夫”。它的存在只是欧洲大国间争斗时为了保持均势的重要一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22年,封建的奥斯曼帝国被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所推翻。
奥斯曼帝国很早就和西方打交道,按常理来说,它应该很快接受西方先进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发展成为“西方列强”。可是,历史事实让我们大跌眼镜。因为宗教传统和历史传统,他们比俄国人更不受西方的影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们最后更易受到西方的攻击。他们没有发展起自己的工业,因此,他们的军队除一直依靠西方的指导者外,还一直依赖于西方的武器。实际上,奥斯曼帝国本存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因为诸强国的相冲突的利益和政策,而不是因为它自己的力量。它的幸存不应掩盖以下事实:这帝国仅仅经西方的勉强同意才生存下来,它在政治团结、经济发展和军事力量方面都毫不希望地不如西方。奥斯曼帝国衰落时期的历任苏丹都在为挽救帝国的颓势做出努力,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并且伴随着一系列的对外战争。尽管奥斯曼帝国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受到改革某种程度的影响,但重点确定是在军事上,因为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战争使它的腐朽最明显地表现出来,对它进行治愈也最为迫切。奥斯曼帝国在衰落时期希望通过对外战争挽回颓势,这一做法显然是适得其反的,帝国在面临西欧列强以及俄罗斯帝国时,似乎毫无招架之力,领土日益缩减。很显然,奥斯曼帝国的改革使失败的、不彻底的,它固守传统、停滞不前,最终导致了它的衰落灭亡。
二、宗教传统
奥斯曼帝国信奉伊斯兰教,1517年8月,苏丹谢里姆一世以哈里发的资格接管了麦加克尔白天房的钥匙,使帝国成为伊斯兰世界的政治宗教中心,建立发展政教合一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帝国对于境内各民族的宗教政策是比较宽容的。这帝国是在教士居民群而非种族集团的基础上作为一个神权国家被组建起来的。这些居民群——其中最重要的是希腊正教居民群、罗马天主教居民群和犹太教居民群——能在他们各自的教会领袖的领导下享有充分的自治。因而,若干世纪以来,各自穆斯林民族(土耳其人、阿拉伯人、阿尔巴尼亚人和库尔德人)和各种基督教民族(塞尔维亚人、希腊人、保加利亚人和罗马尼亚人)一直以自治的、自给自足的居民群并肩生活在一起。每个居民群只要承认苏丹的权力、向帝国国库纳税,就能够拥有自己的教会、语言、学习和地方政府。
奥斯曼帝国是由多民族构成的伊斯兰教帝国:统治帝国的民族是土耳其人,约占帝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帝国信奉伊斯兰教,但是境内各民族享有宗教自主权。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帝国通过军事征服建立起的政教合一的政权,它的统治力量并不是稳固的。虽然在帝国强盛时期,苏丹能够维持统治秩序,但当帝国衰落是,分裂的趋势日趋明显。当然,这种分裂伴随着西方思想的侵入和帝国的经济复兴,这一经济复兴产生了一个由商人、工匠、船主和海员组成的、对西方的思想和制度特别敏感、特别有好感的中产阶级。这些人本来就对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不满,因为奥斯帝国的统治这时已变得无能、腐败起来。土耳其人由于信奉伊斯兰教,固守传统,很少受到西方的影响,从未发展起自己的中产阶级。他们对商业不感兴趣,或者说不尊重商业,因此,奥斯曼帝国的资产阶级基本上是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相比之下,土耳其人或是农民(他们一般是麻木不仁的),或是穆斯林教会组织中的教师和审判员(这几乎总是意味着他们是激烈地反对西方的),或是帝国官僚机构中的官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通常仅仅对保持自己的职位和晋级感兴趣)。
土耳其人信奉伊斯兰教,固守着教义传统,在面对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入侵时,他们显得更加固执、固步自封,沉浸在帝国旧日辉煌之中。帝国的经济技术停滞不前,缺乏当时西欧国家变革社会、提高生产力的动力。土耳其人作为统治民族由于固守宗教传统,不愿向西方基督教世界学习,排斥西方,带有明显的宗教歧视色彩,必然将帝国走向衰落。然而,更加致命的是,奥斯曼帝国的中产阶级是希腊人、亚美尼亚人、犹太人等等。在近代,由于受到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和资产阶级革命影响,这些中产阶级为了摆脱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进而革命反抗奥斯曼帝国。19世纪时,原属帝国版图的欧洲国家,如希腊、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与门的内哥罗、保加利亚纷纷独立、自治,有的地区则为俄国、奥匈帝国、英国所占有。帝国的衰落灭亡指日可待,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人民在凯末尔(1881—1938)领导下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从而结束了苟延残喘的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三、苏丹亲兵
奥斯曼帝国军队中最有名气的是大名鼎鼎的苏丹亲兵,组建方式是从基督教村落里面挑选7—10岁的儿童,送到军营中进行10年的严格训练而成。他们多数人昄依了伊斯兰教。苏丹亲兵是苏丹的直属卫队,在帝国早期,他们是苏丹最可靠的军队,对于苏丹绝对忠诚。由于训练有素,苏丹亲兵成为奥斯曼帝国军事机器中最可怕的部队,在公元1453年围攻君士坦丁堡时,苏丹亲兵起了很大作用,之后苏莱曼大帝还带领苏丹亲兵围攻了维也纳。由于苏丹亲兵的战功显著、绝对忠诚,帝国早期的苏丹习惯性的从苏丹亲兵中挑选各级官员,甚至担任维齐尔(宰相)。随着时间的推移,苏丹亲兵成为了军官和廷臣子弟世袭的职业,成为了奥斯曼帝国中一个特权集团。苏丹亲兵掌握了帝国实权后,开始变质腐化,他们干涉内政、干涉苏丹宫廷事务,甚至废除苏丹。苏丹亲兵的变质腐化,在战场上也有体现:禁卫军从前曾是奥斯曼步兵的精锐部队,这时已经蜕化成无用的、不顺从的禁卫军。这一点在18世纪末叶与俄国交战时变得很明显,那是,禁卫士兵一见敌人,多半溃散逃跑,仅仅停一停劫掠自己的兵营。
帝国苏丹针对苏丹亲兵的腐朽堕落做出过改革,最有名的当数谢里姆三世苏丹(1789—1807),当时法国大革命引发的思潮及拿破仑战争席卷欧洲,谢里姆三世创建了新军,新军使用西欧先进的武器装备,并且以西欧近代军事制度进行训练,新军在与欧洲军队交战中证实了它的价值,但加剧了苏丹亲兵的恐惧和反对。苏丹亲兵害怕新军会取代他们,威胁自身的特权地位,亲兵们联合起来发动宫廷政变,迫使谢里姆三世于1808年5月退位。两个月后,当苏丹的支持者们试图将他从囚禁他的宫殿住室里营救出来时,他被绞死了。
综上所述,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与其苏丹亲兵的变质堕落有很大的关系,苏丹亲兵使帝国失去了几次宝贵的变革机会,使帝国逐渐与西欧列强拉开了距离,在帝国后期成为了帝国政治中最不稳定的因素。
作者:尚舜玺 专业:历史学
参考文献:
翟文明著《世界上下五千年》,华文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P287P328 斯坦福·肖(美)著《奥斯曼帝国》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著《全球通史》第三篇14章
第2篇: 绅士阶层衰落的原因
摩托罗拉衰落的真正原因80年代世界上最牛的公司之一是摩托罗拉,号称股市印钞机,曾今一句广为人知的口号,”摩托罗拉寻呼机,随时随地传信息”当时摩托罗拉就是寻呼机(又叫BP机)的代名词。
现在摩托罗拉由一个曾经引领通讯技术的领航员,变成一个几乎默默无闻的企业,并且在2011年8月15日被google收购,在终端消费领域当摩托罗拉推出了刀锋系列手机之后就日益衰落。
其实摩托罗拉的衰落可以追溯到铱星计划。这个计划设想来源于前摩托罗拉的一个副总裁巴里·伯蒂格在南美洲度假的时候通讯不便,于是设想在太空发射77颗卫星,建立一个卫星网覆盖全球,于是成立了铱星计划,从而实现随时随地传信息的愿望。铱星计划前后历时十多年在98年的时候组网成功。组网成功运营以后就亏损,摩托罗拉整个项目持续亏损了50多亿美元以后不得不放弃。
从铱星计划的技术上来看,技术性的先进性上肯定没有问题,但是怎么会失败呢?摩托罗拉是工程师创建的,典型的工程师文化的企业,一直以来的成功都是工程师开创的,在物质需求匮乏的年代,摩托罗拉的产品不愁市场,只要能开发出来就能热卖。但是这次有点不同了。
铱星系统的卫星通讯终端一台卖到3000美元,通话每分钟7美元,后来只卖了2万部不到,要实现盈亏平衡需要吸引60-70万用户,客户销售额完全不能支持日常60多颗卫星(后来通过计算只需要66颗卫星就可以实现信号全球覆盖)的日常运行费用。因此不得不提高通讯收费,费用提高导致客户越来越少,最后连贷款的利息都不能偿还,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
因为终端高昂的价格和通讯费用导致其目标客户限定在航海,极地探险和部分特殊人群。客户人群不能有效放大,所以只能提高费用,费用的提高导致目标客户更加少,因此进入了同一个死循环。而在这时候模拟移动通讯技术开始成熟,产品成本和使用成本大幅度降低,直接将卫星通讯的市场需求虹吸过去。技术先进的铱星计划彻底走向死亡。
这种以市场脱节的工程师文化最终害死这家风光的企业。后来听说摩托罗拉还开发过微型耳机,小到只有一颗黄豆大,直接可以装在人的耳洞里面,就这么大一个耳机,包含了信号接收装置,电源,和耳麦等相关系统组成,技术难度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也是相当先进的,但是也是价格不菲。最后的客户市场是FBI等特工组织和部分考试作弊者。
种种一而再,再而三的案例最后导致摩托罗拉这家公司有一个技术领先的通讯企业变成一个市场的弃儿,不得不黯然离场,下嫁给比自己小70岁的企业google。
脱离市场的研发最终将被市场抛弃,摩托罗拉是一个这样典型的案例,现在中国技术型企业,老板很看重研发,将研发工程师的工资比一般工程人员的要高出很多,但是少很能够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原因之一就是研发人员坐在办公室里面自己臆想出一个结果,然后搞开发,开发完了的产品和市场需求之间有多大的鸿沟不知道,市场接受度也不清楚,功能可能来自于研发人员的灵光一闪的概念。就算有些概念的确是有需求的,但是产品的功能实用性,产品的操作界面,质量稳定性,生产成本的高低都没有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考虑进去,所以最后成为市场的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