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读后感 >

2022孙子兵法读后感800字合集(精选文档)

时间:2022-07-14 19:18: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孙子兵法读后感800字合集(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2孙子兵法读后感800字合集(精选文档)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孙子兵法的读后感8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孙子兵法的读后感800字1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为春秋时期孙武所著,被誉为“兵学经典”。唐王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孙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应用,公司才能发达。”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孙子兵法》无论是在军事方面、商业方面、经济方面还是其他各个方面,《孙子兵法》都起到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共13篇,分为《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间篇》。在这之中,我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是这其中最重要的主导思想,是孙子兵法的灵魂和核心。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句话出现在《谋攻篇》中,意为不动用武力,让敌人的军队丧失战斗能力,从而使己方达到完胜的目的。在孙子看来,“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作战中的策略。常言道:“伤敌三千,自损八百”,战争本身就是损人伤己的事,诉诸武力,损耗极大,破坏也极大,不动武而用军事威胁、经济手段等都更有利于本国,当今大多数国家遇到纠纷也很少直接诉诸武力的。历许多的战役、战斗都是如此。

例如平津战役。1948年11月下旬,东北野战军根据中共中央部署,秘密跨越长城入关,会同华北野战军完成对北平、天津、张家口、之敌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由罗荣桓、聂荣臻3人组成平津前线总前委。为了使北平这座举世闻名的古都免遭破坏,解放军决定让傅作义率部起义,派出代表和傅作义接触。由于中共的耐心工作和各界人士的督促,傅作义最终顺应人民的意旨,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率部起义出城接受改编。同时,解放军进驻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例。历史证明,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争中的策略。一方面避免了许多损失,另一方面又能使敌人屈服。所以孙子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善之善者也。

不使用武力,让敌人的军队丧失战斗能力,从而使己方达到完胜的目的,这只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字面上的意思。以最小的代价,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精力,去得到的结果,以获得的利益才是这句话的本意。

孙子兵法的读后感800字2

《孙子兵法》是一部经典的兵法著作,书中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他在后世被应用被实践,并且让实践者获得成功。在《孙子兵法》出现过后的几千年中,历史历经了多少场战争,又有多少猛将锐兵借用《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战术大获全胜。《孙子兵法》古人用之于战,现代人亦可用之,用之于生活。

何为道?道乃明政。古时的战争需要人力,更需要人心。君主应当同民众一样有必胜的目标,有保家卫国的梦想,意志统一,共同生死。古之用兵需要有严明的政治,今之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没有战争,却又灾难。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需要“道”的存在。这不禁又将我的记忆带回那段痛苦的时光,那段自豪的时光。我们,经历了雪灾地震。可是种种不幸并没有打到我们,我们的领导人和祖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灾的场景令人感动。这样的上下一心不就是兵法中“道”最好的体现吗?或许那段往事不堪回首,可是那段往事让人难忘。

何为天,何为地?天乃天时,地乃地利。古时用兵作战不仅仅要靠军队实力,除了之前所说“道”之所用带来的人和之外,还需依靠天时地利。如若不是江面大雾弥漫,或许诸葛亮便会因为自我定下的三天之内造十万支军箭的军令状而丧命了吧;如若不是东南风的吹拂,或许火烧赤壁中周瑜只会烧伤自我了吧;如若荆州不是军事要地,又怎会成就其兵家必争的美名呢。天时地利在战时很重要,在此刻的生活当中同样很重要。为什么商人会在情人节将玫瑰花精美包装然后卖出,为什么大雨天总会有人撑着一把伞外出卖伞,为什么经营者会挑选店面位置?这些不都是人们在生存和竞争中对天时地利理解过后的运用和实践吗?

何为将?将乃明将。战时拥有一个贤明的`大将是福,此刻拥有一个贤明的领导人同样是福。我们同样期盼自我的领导富有才华,赏罚有信,对下属关爱有加;我们也同样期待着自我能够成为一个勇敢果断受人尊重的领导。《孙子兵法》中的“将”告诉了我们领导之方,告诉了我们成功管理的方法。

何为法?法乃军法。古时战争中军法严明是众所周知的,仅有拥有严明的纪律才会有严明的军队,仅有严明的军队才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古之军法,现之律法。在现代这样一个法治社会,我们需要懂法更需要守法。仅有在有规有矩的社会中,我们才能够自由发展,良好发展。试想一个没有法律的国家将会是怎样,那将会是没有管制,没有保护,没有人权的混乱世界。

《孙子兵法》是兵书,指导军队在战争中获得胜利;《孙子兵法》也是生存指南之书,指引我们在生活中走向成功。

孙子兵法的读后感800字3

读到最后一段“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对于我有很大的启发。

首先,我们一起先来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对于学生来说,“知己”意味着清楚地知道自己有什么、已经获得什么技能和知识、自己的长项和优势有哪些;也明白自己的弱项/不足/短板是什么、自己的缺点或者缺少什么。“知彼”则是说,知道自己想要获得的目标是什么,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获得目标,自己和目标之间的距离有多远,需要克服的障碍有哪些等。如果这两方面已经了然于胸,你想得到的一定能够得到。

接着来说“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虽说清楚自己有什么,已获得什么技能和知识,了解自己的长项和优势有哪些;知道自己的弱项/不足/短板、缺点。但是由于不了解自己的目标、实现目标需要什么条件、自己和目标之间的距离有多远、需要克服的障碍等,所以难免会遭遇挫折和失败,所以胜负的几率各占一半。

然后来说“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如果两方面都不清楚,做事就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失败就是百分百的事情。

这句话其实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样的。“知彼”意味着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熟悉他们课前的准备情况,比如是否预习?是否完成了作业?是否带着问题来听课?清楚他们上这次课时的情绪,了解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他们是否喜欢今天的座位或者是邻居等等。“知己”则是教师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熟悉讲授内容,这是最基础、最简单的。还有就是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发音?语调?语言有魅力?有手段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多彩的课堂设计能够让学生感觉充实、轻松而收获满满?所以你若是既了解自己又理解学生,你的教学就一定会是成功的,学生收获多,体验好,你的感觉也很棒还不累。如果你只了解你自己而不了解学生,有时候难免你和学生的配合就不会默契,甚至就会发生冲突,有种出力不讨好之感。自己累的要死,学生却不领情,不好好学习,自己感觉好失落。有时候,你们配合很默契,对上调了,效率高,效果好。如果既不了解自己也不理解学生,那你的就学就总是失败,没成功的时候,自己总是感觉心累,因为你没有体会过成功的甜蜜,仅是苦涩的失败。这样的教学结果是你愿意要的吗?你愿意面对这样的结果吗?反正我不愿意。

所以这句话“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要时刻牢记在心。

孙子兵法的读后感800字4

我今天读了一本书,名叫《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因为书比较厚,所以我只看到了第十三篇,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最精彩的一篇吧!

那一篇讲的是蜀争夺汉中之战: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了荆州、益州,与占据黄河流域的曹操、占据江南的孙权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势。公元215年,曹操消灭了西北的马超、韩遂势力后,亲率大军进军汉中的张鲁,占据了汉中。汉中地处益州,曹操的进军汉中,使刘备感到自己在四川的统治权及其稳定性受到影响,而且,由于汉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于是,刘备争夺汉中之战发生了。刘备用“知迂直之计”转败为胜,迫使曹军退出四川。

我读完十三篇之后,知道了打仗不仅要有兵力,还要有计策。

《孙子兵法》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我理解就是要知道自己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竞争谋个位置或者某个目标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你的同事中哪个最具有竞争力,对你最有威胁,他的长处是什么,不足是什么,然后衡量一下自己是继续与他争下去,还是另谋他就,还是韬光养晦,面对现实,调整为其他更实际的目标。

《孙子兵法》说,决定战争胜负的五大要素是: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就是道义,就是要坚持正义,做官要正直,这样你才能在道义上占有优势,才能上上下下都支持你,天就是天时,你时机没到,就不要急,就不要跃跃欲试,锋芒毕露,欲速则不达,你时机到了,接把握住机会,略做努力,一切水到渠成;地就是地利,位置与位置是不一样的,同样是市委书记,重庆市委书记和上海市委书记的分量是不一样的,你在有利的位置上争取下一个目标就有利的多,反之则很吃力或者根本没有希望;将就是自身的能力,没有能力再好的天时地利也只能白白浪费;法则是工作方法,如何团结同事,加强群众基础。

《孙子兵法》说:“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工作中也要灵活机动,善于创新,善于思考。

《孙子兵法》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和同事之间相处,要靠自己的品德让别人信服自己,而不是靠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甚至靠高压政策更不可取。

《孙子兵法》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怒可复喜,愠可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工作中一定要制怒,想想经常在工作大怒,真应该好好改改了,因为怒而兴师最后失败的例子太多了。

孙子兵法的读后感800字5

一、兵法解析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行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意思就是:

事先不了解各诸侯国的政治动向和图谋的,就不能预定外交方针;不熟悉山林、险阻、水网、沼泽等地形的,就不能行军;不使用乡民做向导的,就不能获得有利的地势。所以出兵作战以欺诈取胜,以对自己是否有利来决定行止,要根据敌人兵力的分散和集中的状况,来变化自己不同的战略战术。所以,军队的行动迅速起来像疾风,慢起来像森林那样,风吹过时枝摇而杆不动,攻击和侵略时要如同烈火,坚守和驻守时要像山岳一样不可动摇,难以窥测要像阴云蔽天那样,行动起来要像迅雷不及掩耳。占领和掠夺敌方的乡村城镇,要把资财及时分配补充给自己的军队;打下来的地盘要及时赏给有功者,要权衡利害关系,然后相机而动。先懂得迂直的计谋就能取胜。这就是争夺主动制胜条件的原则。

两军交战,只有知敌我之情势,才能调动军队,争取胜利。因此,为避免腹背受敌,就要先知道诸侯们的动向;为避免遭到埋伏,就要熟悉地形;为得地利,就要任用向导。

要以是否对自己有利来决定行止,要把敌人的近直之路化为迂远曲折,使其利变成不利。而把我方的迂远曲折化为近直,使我之不利变为有利。

在战争中要注意隐蔽自己的企图,避开敌人的阻碍,在敌人觉察不到或防守薄弱的地方绕道而走,出敌不意地达到自己的军事企图,以取得胜利。

公元前623年,晋文公事晋、齐、秦军救宋,与围宋的楚军在决战时,就是采取了以迂为直的战法打败楚军的。

战斗开始时,晋军为避免与楚军的中军主力决战,令军士把驾车的马蒙成虎皮,先向楚军的右军进攻。楚右军是由盟军组成,战斗力最强,遭打击后立刻溃退。

晋军又故意佯退,诱歼战斗力较弱的楚左军。楚左军又被歼。这时,楚统帅下令撤回楚地,晋文公就这样利用以迂为直的计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古今联想

要懂得以迂为直的计谋。“迂”与“直”本来是一对矛盾体,但在军事战略上,“直”往往最难达到的,双方的注意力都在于此,成了实际上的“直”,“迂”和“直”往往会发生转化。

三、读后感

知敌我之情势!

熟知敌我,才可作出最准确的判断,才有可能取胜!

推荐访问:孙子兵法 读后感 合集 孙子兵法读后感800字合集 孙子兵法的读后感800字5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