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乡村振兴心得13篇

时间:2023-11-12 16:12:01 来源:网友投稿

乡村振兴心得13篇

乡村振兴心得篇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两次提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向纵深推进,但由于发展条件和能力的差异,也存在着不协调、不平衡问题。当前,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是补齐农村这块短板。广大农村居民能否同步实现小康,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繁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还需要看到的是,我国是一个拥有近6亿农村常住人口、城乡区域差异较大的发展中大国。长期以来,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始终是短腿和薄弱环节。党的十九大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了重要部署。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尽快补齐农业现代化这条短腿,弥补农村现代化这一薄弱环节,下大力气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充分分享现代化的成果。

  (一)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升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调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样是20个字的要求,但有几个方面已经根据新情况进行了调整,更好地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原则,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就是要求我们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乡村振兴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又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是一个全面振兴的综合概念。乡村振兴的关键和重点是产业振兴。因为只有农村产业振兴了,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为农民增收和农村富裕拓展持续稳定的渠道。加快振兴农村产业,首先,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其次,要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和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更加坚实的农村产业支撑。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有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当前,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农村科技服务力量薄弱,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已经成为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农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仅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更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3%至6%的水平。更重要的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批农村青年人不断向城镇迁移,农村人口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趋势日益严重。要全面振兴乡村,就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整合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同时,要激励更多优秀的城市人才下乡创业,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加强农村干部、农民和新型主体培训,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需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打通渠道,让广大农民最大程度地分享改革红利。首先,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将有利于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也给农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其次,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此外,还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调整农业补贴方式,增强补贴的指向性和精准性,提高农业补贴的效能;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乡村振兴心得篇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 是统筹推进“无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战略选择,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2018 年15 期《求是》 )国家社会历史进程告诉我们一个规律: “无商不富,无工不强, 无农不稳”。 农业作为一个国家最基础的产业, 它发展的水平高低关系到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 也是决定人民幸福度和满足感的重要指标。我国农村地区老龄化严重,缺少劳动力进行生产,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依靠科技创新,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道路。

  实现农业现代化, 必然要求科技创新推动。 科技进步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人力投入过高。 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 打通了农村孤岛融入现代经济的通道,让偏远乡村同外部世界实现了历史性的互通。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等技术手段,有效拉近城乡之间的距离,现代医疗技术不断提升农民健康水平,新一代生物技术、新材料等的发展,为乡村真正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实现农村现代化, 必然要求人力资源的创新。 人是高新科学技术实施的载体,只有农村人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们的新科技才能在农村地区真正的得到应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要靠人才、靠资源;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在农村创造一个让人才发挥才能的舞台,是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深化加大农村人才体制的改革,出台一系列的奖励措施,支持和鼓励我们的大学生、返乡农民工、成功人士回到自己的家乡进行创业,鼓励他们在我国的农村地区进行创新性的工作,能有效的激发出我国农村的内生活力。 同时, 也要培育一批有文化、 爱科学、 懂技术、敢创新的新农民,为农村生产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保障人力需求,也是十分必要的。

  乡村振兴是一个伟大的课题, 它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 成功与否,关系到我们人民的根本利益,创新发展技术, 打破常规思维,树立大局观念,埋头艰苦奋斗, 相信我们一定会夺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胜利!

 

乡村振兴心得篇3

  产业兴旺为乡村振兴强筋健骨

  数字背后,既是全面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更是产业兴旺的有力印证。从乡村振兴,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全面振兴的系统性工程来说,这正是牢牢抓住了乡村振兴的根本。

  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这“五个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具体路径。而产业振兴是基础和关键。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离不开农村产业经济的有力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其中,产业兴旺列在首位,是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这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今年不仅是农业部确定的“农业质量年”,也是xx建设农业强省的关键一年。xx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示范引领来抓,聚焦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重点任务,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建设。如:汉源县把花椒定为农业拳头产业,实现人均花椒收入增长1.5倍,促进了农村居民的稳定增收。突出产业融合,既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又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重点任务来抓。如:总销售额突破150亿元的眉山泡菜以及创造“六个全国第一”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当地产业振兴乃至乡村振兴打牢了基础。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推进产业振兴,实现产业兴旺,必须牢牢抓住三个关键。其一,产业兴旺首先是农业兴旺,发展农业既要藏粮于地,更要藏粮于技,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抓住粮油增产、农业丰收这个根本。其二,向农业结构调整要效益。根据市场变化趋势以及区域比较优势,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在抓好绿色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品牌种养殖业的发展,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育好新业态新产业,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变身。其三,以产业融合发展增亮点。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绿色观光农业、农村休闲旅游业以及农村电商、现代民宿、养生健康等新业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生态发展和文化发展,提升乡村颜值和内涵。 

乡村振兴心得篇4

  在苦干实干中全面推进xx乡村振兴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党的十九大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出发,站在对世情国情农情深刻研判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将之写入党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部署。作为重大的国家战略,必须立足国情农情,顺势而为,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苦干实干,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xx是农业大省,乡村地域广、面积大、人口多、产业弱,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大而不强的特征明显。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省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决定着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振兴发展的质量,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三农”工作只能加强。当前,xx正处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三农”工作担负重要使命,全省乡村振兴大会的召开,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鲜明态度,彰显了省委、省政府用苦干实干全面推进xx乡村振兴的坚强决心。

  登高瞭望,方知远山长;重任在肩,列阵再出发。全省乡村振兴大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再次聚焦“三农”,全面推进xx乡村振兴,为xx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擘画了新坐标、描绘了新蓝图,让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作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做好全省“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形势更清、方向更明、信心更足,做好了打硬仗、打攻坚战、打持久战的全面准备。

  不负新时代,再创新业绩。乡村振兴的蓝图,要靠真抓实干来绘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担当有为来奋斗。要在乡村振兴中打好硬仗、打好攻坚战、打好,就必须让蓬勃的朝气、担当的正气、拼搏的锐气、实干的豪气更足更浓,以想干凝聚力量,以敢干展示气魄,以会干增强本领,一切围着使命转,一切朝着目标干,始终保持一种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的胆识和智慧,困难面前昂首阔步,压力之下负重前行,一刻也不懈怠、一刻也不停顿、一刻也不放松,真正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为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实际效果、切身利益。

  乡村振兴,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唯有苦干实干。各级党组织要旗帜鲜明地树立“干”的导向、弘扬“干”的精神、营造“干”的氛围,及时处理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假干、蛮干、胡干、瞎干、傻干、慢干、怯干等问题,对部署的工作要跟踪督促,督查到位,做到决策定一条是一条、条条算数,工作干一件成一件、件件落实,如期保质保量完成全省乡村振兴大会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这样,乡村振兴才会有持久的动力基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答卷才会书写得越来越完美、越来越精彩。

乡村振兴心得篇5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贫富差异较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各方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努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基础。发展是第一要务。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要实现产业兴旺,首先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通过培育农业品牌、增强科技创新、强化城乡融合,补齐农业发展短板,促进农村产业集聚。

  人才振兴是支撑。“人才兴,事业方兴”。发展离不开人,乡村振兴自当不例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解决人的间题。由于受前些年农村发展“钱景”不大的影响,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农村缺人特别是缺少能人的问题,已经成为振兴乡村的制约瓶须。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做好农村人才政策这篇大文章,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建设。既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生カ军。也要广纳懂科技、懂市场、懂法律、懂管理的贤才能人到农村来创新创业,让农村成为贤才能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质专业化乡村振兴队伍,增强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和农村产业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文化振兴是灵魂。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乡村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乡土人文之美。如果说没有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或是没有乡村文化的同步振兴,那那乡村振兴就失去了真正的灵魂。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抓住乡村文化这一灵魂根本。不仅要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推进城乡文化融合,保护并传承好乡村文化,增加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供给,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及其产业。还要打通农村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破解文化服务难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不断提高农村群众在文化成果上的获得感以及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幸福感。

  生态振兴是根本。“録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只有实现生态振兴才能体现文明和谐的乡村振兴目标,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振兴,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由于前些年农村环境保护相对滞后,这无疑为农村生态振兴带来了更多的难题,需要花费较大的力气来解决。必须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改进农业生

  产方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持续攻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增加能源供应的良性循探索农村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增强乡村振兴的恒久生命力。

  树高千尺源于根深,大厦巍峨靠的是地基坚固,乡村振兴战略让国之基更稳,祖国必须将更加坚实屹立在世界洞东方,让我们信心倍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牵引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番农村力量。

乡村振兴心得篇6

  《办法》为乡村振兴激发干部活力

  乡村振兴既是一项国家战略,也一个发展路径。xx作为农业大省,必然要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不过如何激发干部活力,不会从政策制度层面引导广大干部去抓好这些工作,这是当前xx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一个关键问题。对此xx省委、省政府印发了相关的考评激励办法,亮出了指挥棒,为干部发力乡村振兴注入了动力活力。

  从考评对象来看,直接聚焦各级党委政府及行政村,虽然指向的都是单位组织,但实际上都是把压力传导到了相关责任人头上。无论是先进县,还是先进乡镇,或者是示范村,每一项荣誉背后都离不开各级干部的倾力付出,能够获得荣誉,自然是对广大干部的一种肯定和认可。

  相反如果没有获得荣誉,也会形成一种倒逼。同样的工作,为啥别人能够获得奖励,而自己去却排名靠后。虽然考评激励办法并未对排名靠后的单位做出要求,但通过正面激励也会起到一种鞭策作用。

  对考评要求来看,这个考评并非是大而化之,而是突出了重点,结合了实际。首先把产业标准放在首位,换句话说乡村振兴必须要把产业发展起来,产业是基础和龙头,离开了产业的乡村振兴就是无水之木,无本之源。比如,先进县的评比,要求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水平位列类区前列,示范村的评比,则要求建成优势特色产业专业村,主导产业收入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60%以上。

  可以说这个《办法》是针对xx乡村振兴发展而量身设定的一套标准,没有搞一刀切,而是采取了分类差异化考评。对于各级干部而言,只要按照这个标准要求去推进乡村振兴,就能够抓出成绩。

  从考评奖励力度来看,这个办法也不是一纸空文,更不是简单的精神鼓励,而是实打实是政策倾斜和经济实惠。既然是指挥棒,就是要起到真正的导向作用。对先进县,我省将一次性给予6000万元财政资金补,对先进乡镇、示范村将分别一次性给予500万元、60万元补助。

  这些奖励可不是小数目,而是大实惠。同时还有相关政策倾斜。简而言之,能够获得奖励可谓是名利双收。对于广大干部而言,自然要奋勇争先,要走在前列。

乡村振兴心得篇7

  农业的发展不是一个单一的产业发展, 更需农民与农村的协同跟进,即所谓的“三农”,“三农”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 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 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若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素质无法提高,农民的生活环境得不到改善,从事农业生产的环境恶劣, 就不能使农作物得到良好的培育,也不能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 更无法达到所谓的高质量现代化农业。因此, 农业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建立在农村的发展与进步的基础之上。作为现阶段的农业发展也需要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与实现与农业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取得长远的进步。

  十九大报告提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按照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 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重要的发展战略是在新时期农村发展中提出的一项重要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明确的指出了发展农村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提出了现阶段“三农”问题的发展方向, 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

  “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 农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环境是习总书记很关心得问题,而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到了脱贫攻坚决胜时期,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更是成为政府最关注的重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憧憬, 关键就是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补齐农村发展滞后的短板,建设好美丽乡村,让农村人也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美好成果。

  对于实现乡村振兴, 十九大报告则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 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这比之前的统筹发展更加具体;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无疑给广大农业经营者吃下了一颗“长效定心丸”;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 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更是切中了农村人才短板的要害;等等。对于这一系列的新政策带来的不仅仅是农村发展的新希望,更是实实在在的政策帮扶。

  在十九大精神的正确指引下, 在中国共产党的这艘巨轮的领航中,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破浪而行,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乡村振兴心得篇8

  以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省

  农业稳则天下安。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不仅是保证实现xx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农民增加收入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也是全省干部群众的共同愿望和美好期待。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农业强省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这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这也为xx如何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指明了方向。

  xx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着新中国发展与改革的辉煌历程,xx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xx农业也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离农业强省目标尚有一定差距。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也给xx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带来了机遇。因此,我们一定要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实现农业强省目标的重要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作为xx而言,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首在抓好产业振兴,这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川粮油、川猪、川茶、川菜、川酒、川竹、川果、川药、川牛羊、川鱼等名扬天下,这正是xx优势特色产业,当以打造全国优质粮油产品生产基地、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全国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等特色基地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引领,加快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当地产业振兴优势,为xx农业产业发展筑牢载体平台,夯实产业振兴基础。

  重在抓好人才振兴,这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无论是实现乡村振兴还是实现农业强省目标,都必须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而这正是需要大量的人才作支撑。因此,既要下功夫重点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又要想办法引回和引入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继续推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创新创业发展,助力加快构建新型农业体系,提供人才保障。

乡村振兴心得篇9

  乡村振兴战略在价值、制度及组织三个维度上的创新是新时代的产物。价值维度上的创新是根本方向,制度维度上的创新是重要保证,组织维度上的创新是强劲支撑。这些创新耦合形成乡村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将日益推动乡村振兴由蓝图走向现实。

  继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对多年“三农”工作的继承与创新,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正在形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之处可以从价值、制度、组织三个维度来认识,意义重大。

  价值维度上的创新

  明确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文件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明确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明确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任务作了部署。分别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制度维度上的创新

  高起点。与新农村建设不同,乡村振兴战略首先从国家层面制定战略规划。《规划》通过与文件对表对标,分别明确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包括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等,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高标准。乡村振兴,法制法规先行。一方面,文件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把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多年来,特别是2005年新农村建设以来,中国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治措施,需要制度化、法制化,同时各地方可以从本地乡村实际需要出发,制定促进乡村振兴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文件提出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这意味党对“三农”的领导法制化了、制度化了。

  高质量。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旨在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全方位高质量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其中,若干制度创新值得关注:如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上述举措旨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创新性政策举措改变了以往增减挂钩、占补平衡均取之于乡、用之于城的做法,通过跨省域调节,可以大大提高节余指标的含金量并用以反哺农村。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这些制度创新有助于构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

  组织维度上的创新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打造一支新时代“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为此,文件强调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打造新时代的“三农”工作干部队伍。

  惩治“微腐败”,打造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从基层党组织抓起。文件提出,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文件首提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上述经营主体及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的骨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须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文件指出,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积极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国现有两亿多小规模兼业农户,多数年龄偏大,有的是老人和妇女。现阶段的迫切之举,是采取针对性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使之分享到现代农业发展红利。

  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行业组织,带领中国农业“走出去”。文件提出,积极支持农业走出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农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能够引导小农户参与系统内的分工协作,使农民由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向具有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投资意识、风险意识的现代产业工人或农业企业家转变,从而解决土地配置细碎化、生产经营分散化问题,整体提升农业的产业层级和质量效益。农产品行业协会是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以及相关科研、教学和其他组织、个人参加,为维护和增进全体会员的共同利益,在自愿互利基础上依法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可以跨地域、跨组织发展,能够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水平上提高农民和农业经营者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小农户和农业经营与国内外市场对接,降低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有助于带领中国农业“走出去”。

乡村振兴心得篇10

  十九大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部署是十九大报告对“三农”地位的总判断,既有“重中之重”地位的再强调,又有“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的新定调,也是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头戏。

  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务之急, 对此我谈几点建议。 乡村振兴首要是解决好“三农”问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农村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可以再延长三十年或者更久,说到底土地才是农民的铁饭碗,在土地上做文章才是农业农村的最主要的命题,把农民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我所在的地域,我所包的村, 最适宜,而且得到验证的就是种植苹果,将苹果做大做强才是当务之急,这之中最重要的是解决劳力缺乏的问题, 要在苹果产业上持续加大扶持政策,特别是苹果后整理项目,加大冷库建设和苹果加工政策的投入。其次要解决干部队伍,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 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 爱农村、 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特别是今年要进行村三委换届, 借此机会, 将村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信息化,将一批知识水平较高、带头作用较大、信息化程度较好的年轻人选进班子队伍,突出党的领导地位,突出干部带头示范作用, 真正让农村发展起来, 有活力, 能聚人、能致富。 最后, 一项政策的实施, 我觉得要贵在坚持,要持之以恒抓,不要随意更改,导致半途而废,所以乡村振兴战略既然提出来就要大刀阔斧的行动,而且要坚持不懈的抓。

乡村振兴心得篇11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振兴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受制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境,农民不再珍惜传统文化:无论是拜金主义盛行,传统价值观念扭曲,还是不良风气的传播赌博、天价礼金等恶习的侵染……现实的乡村无法安顿农民的灵魂,进而也无法安放一个有五千年农耕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的灵魂。因此,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把绿水青山保护下来,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振兴乡村文化需开展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基层文化活动,才能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当下,农村地区文化发展滞后,“好山好水好无聊”,是回乡青年的调侃,无疑是对部分农村文化生活跟不上时代节奏的生动反映。在感慨农村春节“千家万户搓麻声”时,其实更应多想想,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人们的精神需求多配一些可以安放的空间,无论是传统庙会节庆活动,鼓励开展秧歌、社火等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还是各乡各镇自导自演新潮“村晚”,结合地区实际,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才能驱动乡村优秀文化精神的再现与重塑。

  振兴乡村文化需丰富文化内容。不同年龄层次的农民对农村文化活动的认同和参与呈现显著差异。当下,大多数农村地区老年文化活动比较红火,却忽视了青年文化活动。很多80后、90后不愿意留在农村,不仅是因为城里收入高,而且是因为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城市文明对他们有着巨大吸引力。如何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紧迫课题。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搞“大锅饭”,只有区分不同群体,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才能使优秀文化内化于农民心中,指导他们的行为和实践。

  振兴乡村文化需建设文化阵地。文化阵地是文化发展载体,是群众文化生活开展的依。在当下纷繁复杂的思潮中愈发凸显出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然而农村基层文化场所建设仍然十分滞后。在全国范围实施的“农家书屋”工程取得一定成效,但图书、报刊来源有限,部分科技、法律书籍内容陈旧,书籍的种类比较单一,特别是贴近农民实际的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书籍较少,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农家书屋已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为数不多的亮点所在。文化场所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根基,是文化活动开展的依托。故而,应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为乡村文化发展筑牢根基。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愿景,不仅仅是好山好水,乡愁之中更应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农村文化的根脉需要传承,记忆需要留续,用文化振兴,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家园。

乡村振兴心得篇1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当先行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并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法和路径。笔者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发展的一个比较全面长远的发展计划,因此,应对其发展愿景有一个先行的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建设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乡村居民住房条件极大改善,生活品质极大提升。目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这对具有几千年发展史的农村来说,随着人口的变化,必将带来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和居住环境的一系列改变。因此,在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应对乡村资源要素的配置、土地开发利用、耕地保护以及经济、生态、社会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考虑,制定好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规划,使之其为乡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既然规划对实施乡村振兴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做好这一规划呢?笔者认为,首先,应落实乡村规划责任,明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主体,加强对规划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发挥规划过程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其次,应着力乡村规划人才培养,打造一支能准确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神实质以及目的意义,能了解、吃透乡村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能把脉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特点的乡村规划人才队伍。第三,应强化乡村规划管理,既突出功能统筹、产业融合,又强调生态文明和城乡共融发展,做好人与自然、资源与生态、发展与环境的融合,增强规划的可行性和长远性,让规划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对乡村振兴的规划,必须要在“美”字上做文章。当然“美”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各有千秋,正所谓百花齐放春满园。因此,在对乡村发展规划中,应结合各自区域、资源、环境的发展实际,打造出各自的特色。比如,成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规划中,突出“水林田”三篇文章,塑造“山水田园道”的天府水乡格局,营造“田成方、树成簇、水成网”的川西平原美景,打造“山水相融、田林交错、变幻多彩”的秀美大地景观。其正是紧扣了沿山、沃野、丘陵的地形环境特点,并与成都的“东进、西控、南拓、北改、中优”这一城市发展规划的完美融合。

  笔者认为,对乡村振兴的发展规划,不仅不能离开城市来谈乡村,还应彻底打破城乡功能区域分割形态,使之其与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脱贫、城乡融合发展以及农村“三权”制度改革和农民增收等相结合,从而真正让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给亿万农民带来利益和福祉。

乡村振兴心得篇1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是全国的命脉所在,如果没有农业、农村、农民,城镇必将失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建设美丽乡村,长期以来一直是人民群众的期盼。

  民之所呼,政之所向。千百年后,人们所向往的村美、水清、树绿的美丽乡村正在成为现实。“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这些重要论述表明,“三农”作为国之根本的地位持续在加强。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必将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载体,在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作为山川秀美、农业大市的怀化,我们更有希望的田野,更是大有可为。因此,要积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首先,要坚持优先发展经济。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本。美丽乡村应该是富足的乡村,贫穷落后的山清水秀不是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动力支撑,特别要立足于农村当地的优势资源,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以项目带动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我们不仅创建“美丽”,更要经营“美丽”;不仅打造景观,更要打造产业,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村才能集聚人气,形成良性循环,充满生机活力。所以,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不断延展农业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培育农村新业态,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子。

  其次,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美丽乡村的气质,是美丽乡村的外在之美,物质富裕而环境脏乱差同样不是美丽乡村。在过去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以损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事例不胜枚举,尤其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更加突出。当前,如何进一步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需要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拿出切实可靠的解决办法。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环保意识;要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要规范畜禽养殖,科学合理处置畜禽粪便,等等。只有生态环境好了,才能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才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再次,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广大农村群众的物质生活有了大幅度提高。对美好生活的渴求,特别是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来愈强烈。生活之美、生态之美、乡风文明,内外兼修才算得上美丽乡村。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深刻认识当前农村社会风尚、村民素质、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刻认识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回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要积极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团结、遵纪守法的良好乡风民俗,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着力培养新型农民,推动农村走上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发展道路;要积极回应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大力繁荣发展农村文化,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把广大农村建设成更有古道乡愁、更加和谐稳定、更富人文情怀的美丽乡村。

  最后,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科学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全力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保障。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并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明确了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新理念新思路,将更加有力地促进农村和谐稳定。要顺应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定位、新要求和新机遇,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加大农村基层干部培养力度,充分发挥村集体和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搭建新乡贤与乡村社会结构有机融合的平台,构建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

推荐访问:振兴 乡村 心得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2023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2000字大学生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200字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1500字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5篇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范文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1000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100字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5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