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军长征胜利心得体会,红军长征纪念馆心得(十二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红军长征胜利的心得体会 红军长征纪念馆心得篇一
从130年起,蒋介石调集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四次“围剿”,但都以失败告终。133年秋,红军组织第五次“反围剿”,由____临时中央完全抛弃了军事路线,执意推行王明的“左倾”错误主张,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34年10月,____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余人,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遵义会议后,在领导下,红军克服重重艰险,蒋介石军队的围追堵截,也并不能阻挡红军的行军路步伐,相反,他们愈挫愈勇……
136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的胜利,不仅粉碎了______的阴谋,同时也使得国局转危为安。
是啊!长征可谓是一曲永远嘹亮的赞歌,它曾激励着多少有志之士义无反顾地追随……长征又曾给与人们多少震撼、多少感怀,它让人不由地对革命先烈产生深切的缅怀与崇敬。
长征岁月虽已逝去,但它的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大无畏精神却足以慰籍一颗颗空灵的心。
虽不曾身临其境去历经那浩荡的革命岁月,但也在字里行间读懂了长征的太多艰辛与不易。
是啊!好多个夜晚,我都不止一次地去思量去咀嚼长征精神给我的感召与震动。
长征催人奋进,让人永不言弃,它告诉我:没有执着的信念、坚定的决心,便不会将自身真正融入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中。
如果没有红军的四渡赤水河、强渡金沙江的悲壮,如果没有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壮烈,如果没有红军翻过高耸入云的大雪山、通过杳无人烟的草地的极限挑战,又怎能有长征的胜利呢?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未的希望,因此,我们更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调集吃苦耐劳,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们依附牵制的信念更有力量……
因此,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我们都不应被眼前的困惑所羁绊,要用火一般的高效应与铁一样的意志力去克服,要用一种格斗士的精神去战胜阻绊自己的羁石。
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的辛酸,我们都要以一种抗争的信念去对待,因为二十一世纪的主流力量便是拼搏进取,无私无畏,永不言弃。这与长征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如今人们不是常说“爱拼才会赢”吗?是啊,如果人心趋向客观、态度悲观的话,那又怎样去战胜主观上原就存在的事物呢?假使面对日新月异的高新产业,人们的选择倾向有很大的波动,如此商业竞技中无形中便增添了好几重门坎和关卡,如果不推陈出新,不敢承担一定风险,不敢尝试,那便是企业的懦夫与无知。
红军长征胜利的心得体会 红军长征纪念馆心得篇二
从没想过长征是怎样的一个场景,也想像不出那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对长征的理解仅有“爬雪山,过草地,两万五千里;吃草根,啃树皮,岁月苦无比”这样一个简单的概念。今日观看了电影《我的长征》,那些战斗场面震撼了我的心灵,让我深切的感受到了战争的无情,也感觉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老红军王瑞对长征岁月的回忆,那段岁月是他难以忘记,却又不愿想起的岁月。当年十五岁的王瑞还是个小孩子,全家四口人都参加了长征,湘江突围时,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中,他第一次认识了,他的父亲也在惨烈的炮火中牺牲了。残酷的战争给他的心灵留下深深的创痛,父亲说过的一句话却坚定着他的信念:“跟着走!”。在紧急环境中被迫丢掉刚刚出生的女儿那动人心魄的一幕。这使他“跟着走,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了。
红军经过凉山彝区受到拦阻,瑞娃子和他的姐姐经过以诚待人的我军民族政策取得了彝族同胞的信任。也是在那里,瑞娃子失去了他的第二个亲人。就在清晨,反动头人勾结白匪洗劫了红军的野战医院,瑞娃子的姐姐竹妹子是野战医院的护士,在这次劫难中,没能逃脱。竹妹子牺牲了。
红军强渡大渡河,三条船无法渡过千军万马。瑞娃子所在部队奉命沿江而下,抢夺距安顺场渡口三百二十里的泸定桥。悬崖羊肠道,大雨泥泞难行,红军战士饿着肚子,不畏艰辛,日以继夜赶赴目的地,连长为救遇险情的瑞娃子落崖牺牲了。瑞娃子失去了敬爱的兄长。
发起总攻之前,还差半年才满十六岁的瑞娃子被提前接收入党。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打响了,二连担任突击队,他们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后面的战士一边铺桥一边进攻。最终,红军战士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x年过去了,当年的瑞娃子已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他又回到了当年战斗的地方……
以长征精神激励新长征,就是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密切联系群众,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长征是最严峻的生死考验,死亡的阴影时刻笼罩在红军将士的头上。红军将士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英勇顽强地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十多万红军将士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红军战士所以能够克服千难万险,靠的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长征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忙,人民群众是红军坚强的支柱与后盾。今日,应对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以及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应对我们国家还不太富裕、部分人民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的现状,我们共产党人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用长征精神鞭策自我,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壮丽史诗,70年岁月流逝,那些日子已载入史册,成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如今的我们是多么的幸运,能够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我们时时刻刻都要牢记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它能够激励我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要具有不畏艰险、不怕挫折,奋力拼搏,我们要继承这种精神,并将伟大的长征精神发扬光大。
红军长征胜利的心得体会 红军长征纪念馆心得篇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
《长征》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是我们伟大领袖在长征胜利会师时候为缅怀长征抒写的诗歌。它讲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饥饿、病魔,每时每刻都在吞没我们英勇的红军战士,因而在长征之路上每一天都会有流血牺牲。但应对长征路上重重磨难,我们的英雄们以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去克服困难,最终走完了令世界震惊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而今晚的电影《我的长征》讲述了一个老人对自我长征的回忆。老人叫王瑞,在长征的时候他还只是个十多岁的孩子,大家都叫他瑞伢子,在江西瑞金跟着父亲、姐姐和姐夫参加了红军,并且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跟随党中央开始了长征之路。瑞伢子跟着红军队伍四渡赤水、飞夺泸定、爬雪山、过草地。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在这艰苦的长征途中,瑞伢子的亲人一个接一个的被敌人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但在长征的过程中使他不断长大,使他对党信念更加坚定。
长征途中涌现出无数的英雄,是他们用热血创造了一个个世界奇迹。红军在长征途中四渡赤水、飞夺泸定、爬雪山、过草地,他们不仅仅要受到敌方军队的围追堵截,并且还要受到病魔、饥饿的艰苦折磨。可是应对困难,勇敢的红军战士没有畏惧,一个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这精神已经不仅仅是言语所能概括的了。这是一种信念,是对中国革命抱着必胜的信念,他们无所畏惧,他们甘愿献出生命,为了革命事业奋斗一生。
在长征中,未满年龄的瑞伢子被破格吸收入党。当党组织问及他用什么保证他的入党信念的时候,他回答仅有一句话:用我的生命和灵魂。这简短坚定的回答不仅仅是瑞伢子当时的真实内心,也是当时每个红军战士,每个共产党员的心理写照。为了解放中国,为了解放所有的穷苦百姓,为了中国人民不再受剥削、受压迫、受欺凌,他们愿意献出自我的一切为中国革命事业做斗争。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两年,经历无数艰苦磨难,但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对革命梦想和事业无比忠诚、坚定的信念,使红军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事业保留下了宝贵火种。当问到瑞伢子是怎样走长征的时候,瑞伢子只回答道“跟着走”很简单的三个字,但却体现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无比信任。(读后感)虽然长征已经过去了多年,当年参加过长征的英雄们也大多离开了我们,可是长征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这一代心中。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凝聚,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它是“不怕苦、不怕死”的崇高境界,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集中体现。而在我而言,长征是我们英雄们的拼搏之旅,他们用生命热血给我们换回来了今日的幸福。但也许由于我们的英雄离我们这一代已经很远,因而我们这一代新青年已早已遗忘了我们的长征精神,遗忘了我们的革命先辈当年的艰难历程。我认为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不应当遗忘我们的英雄,遗忘我们的历史,遗忘我们的长征精神。相反,我们要发扬我们先辈留给我们的长征精神,让我们的英雄魂永存于世,让世人铭记那段我们英雄们特殊的人生历程。
经过今晚观看电影,让我回想起小学时候所学的《七根火柴》,无名老党员用生命守护着那珍贵的七根火柴,为了能给部队带来火种,给长征带来期望,他放弃了自我生的期望,这也许这就是一名党员坚定的信仰。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我更应学习培养这种信仰,因而我今后要学习长征英雄们不怕艰难困苦,坚韧不拔的精神;把长征精神发扬到自我的学习工作中;坚持党员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树立崇高的梦想;努力学习本专业知识,踏实工作,期望今后能为人民、为党、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出自我微薄的力量。
红军长征胜利的心得体会 红军长征纪念馆心得篇四
自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到今天止,已经__年了。
回顾过去,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前所未有的壮举,它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一块伟大的基石。
有道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取得了这样伟大的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更离不开千千万万长征英雄们的血泪与汗水的付出,长征开始时,我军有部队十几万人,而长征结束时,就锐减到了3万,到今天止,还活着的老前辈们已不到600人了。想想,多沉重的代价啊!正是这么多人为革命付出了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了今天一点一滴的幸福生活。
有人问过我:什么是长征精神啊?是啊!生活在和平幸福年代里的人们或许早就忘记了那艰苦的年代,已经不知道革命前辈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要用那样大的代价去付出了。还有位学生说:红军当年为什么不吃牛肉,而吃牛皮带呢?这个问题让我更为吃惊,也很难过。难道革命烈士们有好吃的不吃,拿牛皮带来充饥吗?
如果真的不知道,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红军来到了四川西部的大雪山。大雪山终年积雪,高耸入云,山顶空气稀薄,使人喘不过气来。但是英勇的红军踏着没膝深的积雪,迎着狂风,翻过了一座又一座雪山。”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一位红军首长十分疲惫地行走在路上,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地朝前走着,他们掉队了。忽然他看见了前面的一个小红军,不过86岁,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首长把身上仅有的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红军说:‘你把它吃了吧’,小红军一拉干粮袋轻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你还是先走吧’。首长被小红军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向前走去……可不多会儿,首长又回来了,他不放心小鬼,可见到的小红军已经倒在草地上了,首长吃力地把小红军抱上马背,准备把他驼出草地,他的手触到了小红军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是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首长明白了为什么小红军要让自己先走了,他不想连累自己啊,可这时小红军已经停止了呼吸。”
“过了大雪山又是一望无际的草地。大草地荒无人烟,到处都有泥潭,稍一不慎,踏进去,就会被吞没掉生命。红军没有吓倒,他们继续前进。粮食吃完了就吃野菜,甚至把皮带切成一块块煮了吃。他们你扶我,我扶你,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凭着坚强的毅力和信念,终于走出了草地”。
听了上边的几段长征缩写,我们已经对长征精神有所觉悟了吧。正是革命前辈们那种为国为民,不怕困难,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崇高品质使他们在历经千难万险后终于取得了胜利,而后又正是这种精神基石使他们奋起拼搏,浴血奋战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为的是什么?为的是让我们数亿中国人能够站起来做人!为的是让后代中华儿女有一个安定的家,过上幸福的生活!为的是让我们的祖国不受列强的侵辱,能够自豪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现在的我们,生活条件好了,人人过上了幸福的日子,或许那样艰苦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然而有的人正是没有想到这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一些人好吃懒做,不思进取,肆意浪费;一些人见到困难就低头,胸无大志,精神恍惚;一些人学习不刻苦,工作不努力,没有奉献精神;一些人自高自大,自命不凡,没有民族气节……这些人早已忘记了革命先烈们的遗愿,早已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
同学们,没有信念的队伍是一支不堪一击的队伍,没有民族精神的国家必将是一个懦弱的国家。我们中华民族的节气和传统不能丢啊!那是我们继续生存的基石。
我们纪念长征,就要学习长征那种不怕吃苦,不怕受累的品格,尤其在新时代,这更是学业成功事业胜利的重要保障,试想一个连一点苦累都受不了的人,如何能担当祖国建设之大任哪,功夫不负有心人,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我们缅怀长征,就要学习革命先辈那种面对困难不低头、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好品质。想想在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下抢渡金沙江、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爬雪山、过草地……哪一样没有生命危险,而英勇的红军战士何曾惧怕过,何曾想过向困难和敌人低头!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最后的胜利,他们是最伟大而不朽的。
我们学习长征,就要发扬革命前辈们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有人说,时代变了,就不需要艰苦奋斗了,这是错误的。我们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现在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百折不挠的品质,是难以实现最终目标的。何况目前的中国,还有大部分地区人民生活水平较低,不算富裕,还要靠艰苦奋斗才能过上好的日子。
我们弘扬长征,就要在珍惜现在、积极努力、创造未来。我们是新时代的主人,我们也在一步一步走着长征路,自然只有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我们弘扬长征,还要在生活中和工作中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积极奉献。如果人人都以助人为乐,以奉献为荣,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也就指日可待了。
我们教师弘扬长征就要为人师表,忠于职守,积极工作,效命于民;我们的同学弘扬长征就要热爱祖国,立志好好,以革命前辈为榜样,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奋发向上、不断进取、做一个合格的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
长征精神是我们的基石,是我们学习和工作的座右铭,让我们时刻牢记于心,用长征精神不断鞭策自己,效验自己吧。而我们也是基石,是祖国建设的一块块基石,是中华巨龙腾飞的基石。基石应该是结实的,牢固的。让长征精神一代传一代,基石垒起伟大祖国更辉煌的将来。
红军长征胜利的心得体会 红军长征纪念馆心得篇五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纵横11个省,长驱二万五千里,排除万难,胜利到达陕北。
时光飞逝,如今长征的胜利已经85周年了,在85周年前,那一支英勇的队伍在革命史上写上了光荣的一笔。它好似一副画卷画着气壮山河的英雄画面:在冰天雪地里,风似刀般割在英雄们的脸上,但他们却宛如一条巨龙,蠕动着、蜿蜒着它庞大的身躯,穿越着那二万五千里的路程。夜晚,伸手不见五指。草地上坑坑洼洼,沼泽连片,没有道路,没有人烟,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葬身泥潭。
长征中的艰险是我们在平和年代所不能想象的,英雄们顽强不屈,抵御自然灾害,长途漫漫和粮食短缺问题。前辈们穿着草鞋在雪地、在沼泽中一步步艰难地走来,走向了光明和胜利。我们要把他们身上坚持不懈地优良美德传承下去。当我们碰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想想这些在长征中的英雄是怎样克服困难,他们在那么艰难的时候都能挺过来了,我们这些小困难为什么就不能解决呢?
现在的学生认为中国的经济已经很发达了,所以在吃饭的时候,觉得这个菜不符合口味就不吃了,扔掉了。这是多么不应该的阿!有句名言说过:“谁只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或许这个还不够,那我们应该会想到在红军长征的时候,那些英雄们在面对粮食短缺的时候,竟然还用草皮,树皮来做粮食填饱肚子,而现在我们有足够的粮食却不好好珍惜。我们应该好好像那些红军叔叔们学习啊!
但在社会上也有像红军叔叔面对困难从不喊苦的人。就像造隧道的工人们,他们在一个温度达到40度以上的空间里面工作,而且在炎热的夏天,外面的温度已经够高的了,可以想象他们里面的温度会让人受不了。甚至有时他们在切割金属的时候与火接触,更是火上浇油。当他们的头上冒出如豆粒般的汗珠时,他们却从不喊苦,他们为了自己的事业和那份准备为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的心,即使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还坚持着自己的岗位,他们是伟大的,是无私的。
最近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各项创新,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也只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取得成功,所以就不折不扣地走群众路线,真正做到“执政为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将人民群众中蕴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护好、发挥好。国家领导人也继承了长征奋斗的精神,为我国人民考虑周到,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正是共产党人崇高的追求和强大的精神支柱。
我们进行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的长征。走在新长征路上,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前进的巨大力量。红军长征的路是艰苦的、漫长的;新长征的路会更艰苦、更漫长。因此,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胜利。
两万五千里长征,不管时间流逝的多长,我们都会时刻紧记在心,将红军长征的优良美德传承下去。
红军长征胜利的心得体会 红军长征纪念馆心得篇六
同学们,当你坐在电视机旁兴高采烈地欣赏一个个精彩的节目的时候,当你坐在桌前与家人幸福畅谈的时候,当你与朋友饱览祖国名山大川的时候,你可知道,__年前,我们的老一辈革命家,为了让我们拥有这样的幸福生活带领红军战士开始了改变中国人命运的、让全世界人折服的征程--二万五千里长征。
本来,我和大家一样,不太熟悉长征,但从电视剧《长征》和各类书籍中我了解了这段足以让我们中华儿女世代铭记的历史,我看到了我们的前辈穿着草鞋和难以御寒的单衣,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越过雪山、翻过草地、爬过沼泽、渡过天险、摆脱追兵,在我们无法想像的困境中一步一步走了出来。一名战士倒下了,又有多名红军战士站了起来。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啊!路有多长,红军留下的血汗就有多长!
我忘不了那个将棉衣发给战士,而自己却在凛冽的寒风中冻僵了的军需处长。我更忘不了长征路上陈赓将军遇到的那个‘倔强的小红军’。将军让他上马,可又冷又饿的他却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将军要给他青稞面,他却把那装着一块发黑的牛骨头的背包一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多么顽强的小红军啊!为了不给部队添麻烦,他倒下了......
他们为什么能如此顽强,因为他们有让全中国解放的坚定梦想,因为他们有让子孙后代过上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巍峨的雪山掩盖了多少烈士的躯体,却掩盖不了他们满腔救国的赤诚之心;茫茫的沼泽地吞噬了多少烈士的身躯,却吞噬不了他们穷苦人民要解放的信念;如林的弹雨夺去了多少烈士的生命,但却夺不去他们必胜的决心。
赤水河的水、夹金山的雪、乌蒙山溅起的颗颗泥丸都可以作证,那吓不倒、打不垮的长征精神啊!它已经融进了红军战士的血脉,也融入了我们所有有志的中华儿女的血脉。你看,我们有志的航天人,不正在弘扬长征精神完成我们太空中长征的梦想吗?我们的白衣天使不正在弘扬长征精神攻克一个个病魔难关吗?我们的老师不正在教育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做有志少年吗?
长征是令全世界人折服的划时代的奇迹,我们这些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当我们享受良好的衣物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要艰苦奋斗、努力拚搏、奋勇向前呢?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要坚定信念、锲而不舍、永不言败呢?当我们想着自己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要关心集体、紧密团结、互助友爱呢?如果我们以前没有,那我们要从现在做起,珍惜幸福生活,勇敢面对困难,我们要坚强、要勇敢、要团结。我们要经常想:我这点困难比起长征来那算得了什么?
同学们,有一句的诗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就在这豪迈诗句的引领下开始我们人生的长征吧!让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勤奋学习,百折不挠,21世纪的天空,将会有我们用知识和意志的宝剑划出的绚丽的彩虹!
红军长征胜利的心得体会 红军长征纪念馆心得篇七
“饥寒中的中国革命/竟只用一把炒面一捧雪/就爬过了位于宝兴西北/懋功正南/海拔近五千米的这个/历史性坎坷”——詹永祥《雪山》
小时候见过的“雪山”,在邀请到学校来作报告的老红军头上:苍苍白发象形的雪山,我怀疑就跟他所历经的长征有着因果。那时候,老红军嘴里的长征因为苍老的方言而含混不清;那时候,老红军被老师介绍成为“爬过雪山的老同志”;那时候,以为长征仅仅就是爬雪山,以为雪山是一枚不朽的勋章,珍藏在老红军心窝里,随岁月的堆积慢慢提升,变成红领巾眼前一头耸立的白发。微型的“雪山”,跟二万五千里烽烟失去关联。
后来,通过课堂上一首著名的诗歌,知道雪山是放在尾联的一句浪漫主义,岷山千里的积雪与三军过后的笑颜,成了牢固的历史逻辑。那时候心目中的雪山,仅仅是一种海拔,仅仅是一个路标,它指向红军的"豪迈,指向革命的胜利。
然而,雪山终究是一个政党和一支军队的历史坎坷。当长征渐渐沉淀成后来创业者心中的一种鞭策和激励,雪山是一个坐标,标志着民族精神的高度,革命意志的高度。在岁月的回眸中,长征中的万水千山渐渐地低下去,而雪山,成为一首磅礴史诗中的词眼,渐渐在怀念和追忆中高大起来。当更多的功绩镀亮中华民族腾飞的翅膀,无数胜利前的坎坷,都在重温一幅历史图景中找到了譬喻——
“1935年的雪不断落在横放背包上的枪支上,金黄色的军号和猎猎作响的方面军旗帜上。布制的五星和八角帽下,这群反穿着羊皮的南方籍农民,像一群战争年代的食草动物,他们的饥饿是一把从喉咙里长出的锄头,渐渐挖出了埋藏在六月深处的草根与野菜……”
南飞雁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清平乐·六盘山》
“秋天来了,一群大雁往南飞”。八十年后的小学课本,依然这样描写一个季节。如果时光回溯到上个世纪的那个秋天,如果让一群迁徙的候鸟来描写人间的景象,肯定会有这样对应的句子——“秋天到了,一支队伍往北飞。”
在历史特定时刻,南飞的雁阵与北上的军队构成立体的画面。方向相反的运动共同把那年的秋色写进历史永恒的记忆。
然而,大地上艰难行进的红军,与天高云淡间自由翱翔的大雁,毕竟不是优美的映衬,而是一种悲壮的反差和对照:天空里没有敌人的围追堵截,不存在四渡赤水的智慧和五岭逶迤的阻拦;天空里没有险关和沼泽,不需要七根火柴的温暖和皮带虚拟的营养……
对于北上的队伍,“雁南飞”是心头回荡的一支久远的歌,一个幸福的意象。是的,梅坑话别时何叔衡相赠的绨袍,依然是林伯渠征途中战胜风雨的“雁翅”。客家女池育华跨越世纪的沧桑守望中,北上的丈夫始终都是一只行将南归的“大雁”。六盘山上的一支雁阵,是那位领袖“屈指行程二万”时的算筹。而那草地上两人爬着拖着、一人躺着望着的“三人行”中,北上的信念与南飞的雁群都一样,在征途中一点点积累胜利的曙光。
南飞雁,是革命者的仰望,给予了留痕史册的机遇。
山丹丹花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从赣南馥郁的桂花香,到陕北山丹丹花红艳艳的笑脸,有二万五千里。当《十送红军》的民歌犹在江西的秋风中飘荡,另一支陕北民歌已在山丹丹花枝叶间孕育,含苞未放。一支铁流的英勇,万里征途的风尘,将是这种山丹丹花一年间要红起来的原因。
一段革命的征途终于延伸到山丹丹花扎根的土地。一支队伍饱尝的困苦,被山丹丹花视作亲人遭遇的艰难。拥有革命的热情和纯朴的人民,“陕北”是长征篇幅里一个多么温暖的终端名词。是的,十一个省份之中的曲折和坎坷,万水千山间的饥寒与泥泞,无数绑腿上的疲惫和坚毅,都可以在陕北卸下来,放在窑洞里,放在米酒中。山丹丹花像陕北人民支起的火柴,等候中央红军的旗帜来擦燃,历史的天空被照红了一角,长征的队伍和盼望的百姓一时都被温暖。
山丹丹花,穷苦人民的花,站在陕北的土地上,见证着穷苦大众的革命与革命的穷苦大众互相拥抱的时刻。山丹丹花,热烈奔放的花,它所照耀的革命和被革命照耀的花枝,说出了八十年后,人们依然纪念长征的根源。
红军长征胜利的心得体会 红军长征纪念馆心得篇八
长征是什么在我这个年龄已经是很模糊的事情了,只是听家里的爷爷经常说起,慢慢我长大了对待长征这段历史越来越感到神秘了,终于今天我决定好好去感受一下中国近代史上的奇迹。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世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在漫漫长征路上,不仅有枪林弹雨,还有急流险滩、雪山草地,更有饥饿、寒冷、疾病等等难以想象到的困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面对各种险恶的环境,红军广大干部战士表现出了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靠着英勇牺牲、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红军冲破了一道道敌人的封锁,越过了一道道的艰难险阻。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在漫漫长征路上,有峡谷急流,有雪山草地,有乌江天险,有弯弯赤水,有大渡激流。尽管,红军长征胜利已经过去了八十年,但长征精神却万古流芳,永垂不朽。
长征中的红军战士为什么能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今天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的长征。走在新长征路上,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作为一名新时代学生,我们要把长征的精神当作学习的动力,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大好时光,刻苦学习,全面发展,成为祖国有用的栋梁之才。
毛泽东曾说过:“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当我们成功时,不要自认为自己了不起,我们应该向更高的目标奋进,虚心的学习科学知识。所谓站得越高,摔得越重,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要因取得一点成功,而忘了自我。每时每刻都按一颗真诚的心去学习每一学科知识,对自己的知识永远都不要满足,要不断的努力奋进。这样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奇迹。同学们,努力吧!让我们重踏长征路,弘扬长征精神,努力拼搏,为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就是我对长征的理解你们有没有不同的理解可以和我分享呢!
猜你喜欢
红军长征胜利的心得体会 红军长征纪念馆心得篇九
81年了,整整81年了。红军长征的壮举已经成为历史,但那烙印在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长征精神”,与我们党和人民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丽进程中创造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航天航空精神一样。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凝聚民心,催人奋进!在近几年中一些鲜活的事例也渐渐浮现出来。
任长霞,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
孙必干,他于花甲之年临危受命,远离故土只为续写使命传奇。为了达成和平,他游刃于战火之间,为了挽救生命,他斡旋在死亡边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前方,是他必赴的使命;身后,是让他骄傲的祖国。
还有背妹求学的洪战辉,坚守承诺的陈键,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路的王顺友……
这些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不正是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长征精神在新时期的真实体现吗?
作为一名有着百年光辉历史的师大附中的莘莘学子,凝望着校园内的革命英雄纪念碑,读着碑文中先烈的赫赫功绩,红军长征途中,那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壮举,惊天地、泣鬼神、震山河、撼心灵,那一幕幕历史画面感人肺腑,催人泪下,那浓浓的炮声,震天的呐喊,成为激人奋进的咚咚战鼓!长征中那无数烈士和无数动人的事件折射出来的“长征精神”,必将成为我们奋进的动力和学习的源泉,成为我们成长进步的催化剂。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长征,是一首雄壮豪迈,大气磅礴的革命交响曲;是一幅波澜壮阔,无坚不摧的历史画面;是一种独立自主,勇往直前的不朽精神。
有一种力量,正从你的指尖悄悄袭来,你感觉到了吗?有一种关怀正从你的眼中轻轻放出,你看到了吗?那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让我们抖擞精神,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它就是长征的力量!
红军长征胜利的心得体会 红军长征纪念馆心得篇十
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的大会师,81年前,红军三大主力齐聚会宁,开启了中国革命由此走向胜利的转折点。4月11日下午,来自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的重庆第七批机关干部,在甘肃会宁县会师纪念馆前接过了“重走革命路”的接力棒,并重温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会宁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每一个前往会宁“寻根”的人,都能从红军烈士陵园的每一座坟茔、会师纪念馆馆藏的每一件物什中,体味到那段难忘、艰辛而光荣的历史。
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穿越大草地、翻越大雪山……倒下了再站起来,再前进!再前进!在经过长征的出发点瑞金、转折点遵义、落脚点延安之后,1936年10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到达会宁胜利会师,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会宁会师旧址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师永胜介绍,红军在长征途中先后经历过7次会师,而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地区的会师,是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意义最深远的一次。“会师后,红军的力量得以空前团结和壮大,会宁会师也由此成为红军走向抗日前线的起点;通过会师,真正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军队的领导地位。”
当时,党中央为什么选择会宁作为三个方面军会师的地点呢?会宁会师纪念馆副馆长李俊丰介绍:主要是国民党军队在这一线兵力薄弱,有利于红军大部队集结休整。而且当地红军的群众基础非常好。
李俊丰说,将三个方面军的会师地选在会宁的人是毛泽东。毛泽东早在一年前就已率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在红二、红四方面军甘孜会合后的北上途中,1936年9月下旬,中共中央在陕北保安讨论三大主力红军会合地点时,周恩来建议,会宁是陇东重镇和交通枢纽,是古代中原通向西域的必经之路。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必须经过会宁。在会宁会师既占领了枢纽地区,又掌握了战略主动权。毛泽东听后兴奋地吟道:“会宁,好地名,好地名啊。会宁红军会师,中国安宁。恩来,这个地名很有含义,仿佛远古先人就是为我们今天红军三大主力部队在此会师起的呐!”
红军长征胜利会师以后,会师大部队先后在会宁战斗休整一月之久。
一名党员干部在参观结束后感叹:这是一次对心灵的洗涤之行,让自己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红军战士和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这些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自己前行。
红军长征胜利的心得体会 红军长征纪念馆心得篇十一
如果一匹马,没有另一匹马的迎头追赶,它就永远不会飞驰。—题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懂得什么叫不屈意志;《简.爱》使我领悟什么是成长的艰辛,《最后一课》感触爱国深情的真实流露……中国漫步成长中长征的史诗打动人心。
长征是革命史上的惊天壮举。共产党就像一匹马,国党正如另一匹马,相互的竞争,才使得中国拥有今天的历史。长征路上多少人抱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思想情怀踏上远征之路;多少人成为“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先烈”;又有多少人成为“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楷模。历史的"进程,是需要有牺牲的,为革命牺牲的人可谓不胜枚举。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对:“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般围剿行动无奈的妥协,但却表现出了不与计较的高姿态。红军过草地“宁做饿死鬼,不做亡国奴”的精神和气节让我深受折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饱受历史轮轴碾压考验的中国人真如东方雄狮一般威武不屈。中国的统一离不开长征的烈士和英雄,中国的兴隆离不开长征的胜利。长征犹如一块镌刻着历史足迹的丰碑,竖立在历史进程的潮流中。
长征,打开了我心里一面崭新的视野,我尽情地倾听着历史轰隆驶进的步伐,我为“金色的鱼钩”所触动,随痛击敌人的战捷所情绪起伏,我乐长征之所乐,我苦长征之所苦。我深遣敌人铁血铸下的滔天罪行,我感叹长征的无奈,我敬佩下令的因明果断,我佩服周总理的平易近人,我赞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明智选择。
每一个长征故事的结束就有另一个故事的开端,我的心永远记住马儿飞驰的故事… …
红军长征胜利的心得体会 红军长征纪念馆心得篇十二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6周年,从7月1日到7月6日,由印青作曲、邹静之编剧、吕嘉执棒、田沁鑫、杨笑阳执导的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长征》拉开首演大幕。英雄气质与浪漫色彩相交织的动人音乐,史诗性与时代感相融合的舞台呈现,带领观众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为理想与信念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正能量精神。
由国家大剧院原创的歌剧《长征》,策划始于20xx年。四年多来,参与创演的台前幕后的艺术家和制作团队,在以艺术的形式致敬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也在竭力思考与探索如何以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重现红军历经千山万水、千辛万苦的伟大行军过程。
歌剧《长征》分别展现了红军告别瑞金、惨烈的湘江战役、迎来新的历史转折点的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会宁胜利会师等场景,并通过剧中人物彭政委、曾团长、平伢子、洪大夫等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感人事件,弘扬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团结互助的长征精神。
在演出中,作曲家印青为该剧谱写的既有磅礴史诗气质、又饱含英雄浪漫主义的音乐。湘江战役的惨烈、夺取泸定桥前两百四十里的奔袭、翻雪山、过草地的艰苦卓绝等都化作震撼心灵的旋律,令人动容。
同时,阎维文、王海涛等主演,更是以真挚情感、朴素生动的演绎,塑造出众多有血有肉、怀着至高理想与信念的红军战士。其中,彭政委与洪大夫离别时的《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阎维文与王喆将夫妻间的爱情、亲情与革命者的豪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湘江战役间隙,彭政委一曲《寒夜中》,阎维文在触动人心的歌声里,饱含着一位指挥官对于英勇战士们的深深赞美;爬雪山时,万霞饰演者龚爽时而激昂,时而空灵的《雪啊雪》,赞颂着战士们坚定的革命理想和高尚纯洁的情怀。
另外,导演田沁鑫、杨笑阳以兼具史诗感与时代感的舞台呈现,表现出红军战士在艰苦环境中,凭借着信仰的力量,由绝境步入辉煌的过程,突显了红军长征“行走的力量”。在上半场瑞金、湘江、遵义、泸定桥等场次中,有着建筑感的舞美与丰富的多媒体视觉效果,将不同地区的地理风貌与人文风情,运用中国艺术特有的写意精神在舞台上得以呈现。与此同时,山西省吕梁市民间艺术团的舞蹈演员,将红军一天一夜两百四十里的奔袭、飞夺泸定桥的艰险,在舞台上表现得惊心动魄。
在下半场,险峻寒冷的雪山、沼泽林立、瘴气难行的草地,也通过在舞台上营造自然环境的艰险,来突显红军战士不畏惧任何险阻的坚韧。“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全剧结尾,伴着“红军万岁!长征万岁!”雄壮的大合唱,为革命理想奉献出青春与生命的红军战士们屹立于舞台,带着无上的崇高感,将全剧推向了最后的高潮。
在民族唱法组歌唱家首演后,7月2日晚,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迟立明、国家大剧院驻院歌唱家刘嵩虎、青年歌剧演员梁羽丰、张心、王一凤组成的美声唱法演出阵容,也将共同唱响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长征》。本轮演出将持续至7月6日。
演出结束后,观众高女士评论说,以前大家谈起“信念”,总觉得是个虚无缥缈的东西,而观看歌剧《长征》,让人真实感受到信念的力量。虽然如今早已不在战争年代,但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其实时常需要这种信念的支撑。文艺作品有独特的感染力,可以让年轻人接纳、被感动。
人大附中学生邓昊天表示,“以前对于长征的认识主要来自于课本,这一次亲身近距离观看歌剧《长征》,觉得很壮观,很震撼,心里受到很大冲击,对于长征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邓昊天说,观看这场歌剧,“对于今后的学习会有一种指引和鼓励的作用,也许在以后的某一天学习的过程中突然脑海里会回想起《长征》中的场面,那种不畏艰难的精神、坚韧不拔的精神一定会对今后的学习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