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两会心得体会10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两会心得体会1000字4篇
【篇一】两会心得体会1000字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断追求进步的人,尽管我并不十分自信,但我懂得改善自己,提升自己,这也是我想参加党校学习的初衷。
这个春天因为两会的召开变得与众不同。面对压力,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会克服重重困难,勇往直前。现在我还是一名预备党员,但是我已经在党组织的教育下不断的成熟。我想如果我始终坚持努力,就会取得更大的进步的。随着中央刺激经济一揽子计划的实施,我国经济发展的部分指标也透出丝丝暖意我们要珍惜好势头,满怀信心闯难关,坚定不移促发展,抓住时机趁势而上。
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体。始终坚定信心、始终依靠人民,是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创造条件,充分调动民间的积极性,让各种智慧源泉充分涌流,让各种创新活力竞相迸发,集中民智、凝聚民力。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果断地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并为下一步可能出现的困难储备了充足的“弹药”,目前的关键就是全力抓落实。只有争分夺秒、乘胜前进,才能取得更大成效。全国上下都要迅速行动起来,群策群力,共克时艰。
扩大内需对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至关重要。政府要管好用好政府资金,大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使4万亿投资最大限度发挥效力;要持续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尽最大力量释放居民消费潜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集中力量优先安排民生工程,多关心群众生活,解决群众困难,使扩内需、保增长的过程同时成为扩就业、保民生的过程。
改革和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就是一次次战胜艰难险阻、一次次经受严峻考验的过程。知难不难,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个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都要有一股韧劲儿,有一股闯劲儿,有一种必胜的信念,一种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的精神,千方百计寻求科学发展之路、民族复兴之路。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只要全国人民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我们一定能走出低谷,迎来满目春光,中国经济必将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稳健的步伐。我对此充满相信,我向党组织保证,我一定会严格要求自己,从小事做起,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事,希望能够早日通过考验。
环境局长两会学习心得体会
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学雷锋活动迎来了新的春天。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对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作出具体安排,郭明义同志被授予“当代雷锋”荣誉称号,全社会兴起“学雷锋”热潮。中央的大力倡导,公民的积极践行,都表明在新形势下弘扬雷锋精神,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的重要时代课题。
雷锋虽然离开我们快50年了,但雷锋精神始终放射出夺目的光芒,照亮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无论是在事业初创的艰难岁月,还是在激情燃烧的建设时期,无论是在风起云涌的改革年代,还是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当今时代,“雷锋”这个名字及其代表的崇高精神,始终具有感召人心的独特魅力,始终激励着亿万中国人奋发向上,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推向一个又一个时代高点。
跨越半个世纪,在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继续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从理念单一到价值多元,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时代场景的巨大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道德取向和精神建构,也提出了更为复杂艰巨的道德建设任务。
当前,我国思想道德领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方面,以“当代雷锋”郭明义为代表的公民道德实践引发了强烈社会共鸣;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小悦悦”事件等也带来深刻的道德反思。如何加强道德建设、培育良好风尚,如何匡正道德失范、矫正诚信缺失,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严峻课题。
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社会转型期,经济越是快速发展,改革开放越是深入,社会就越是需要建设与物质文明相协调的精神文明,就越需要凝聚人心的核心价值;物质条件越是改善,思想观念越是多元,人们就越需要启迪心灵的精神生活、引领人生的理想坐标;“四大考验”越是严峻,“四大危险”越是紧迫,就越需要我们党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越需要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破解这些问题,我们要从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内涵中找到答案,要从爱党爱国、助人为乐、敬业奉献、锐意创新、艰苦奋斗的雷锋精神中获得力量。
这也充分说明,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环境如何变化,雷锋精神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因为其不断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进步潮流相契合、与党的先进本色相融汇,越
来越成为全党全社会迫切需要、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这一要求,对于动员和鼓舞广大干部群众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每一个公民更加自觉地身体力行,每一个共产党员更加主动地率先垂范,我们就一定能构筑起当代中国的精神高地。
通过每年举行的两会,可以使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准确的认识到党和国家的发展要求和工作方向,是我们及时调整,准确修正自身工作方向的正确指导。通过学习两会精神,从而了解国际国内形势,认清大局,明辨是非,站对立场,坚决拥护党中央和国家所做出的科学决策。以下是应届毕业生心得体会网为您准备的一些关于全国两会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参考阅读。
3月8日王毅外长的两会记者会用高度精炼的用词,解释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即“合作共赢”。这种阐释是对一贯认定“无政府状态下的大国兴衰”为核心的西方国际关系学的一场思维革命,也是对倾向于“零和博弈”为逻辑惯性的国家互动的一次理论修订。
自16世纪“地理大发现”以来,从荷兰、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到20世纪的美国,大国兴衰的必然现象就是血腥的冲突与惨烈的战争,每一个大国都有在世界秩序中“不同戴天”的死敌。而中国崛起则改变了这一“规律”。
与资本主义列强不同,中国是第三世界国家,与世界大多数人民一样在近代史中饱受侵略欺辱,深知和平发展局面来之不易。因此,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在发展过程中总是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搁置争议点。有时甚至不惜在合作中少挣一点,牺牲一点暂时利益,换取长远共赢。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铁肩担道义,扛起了国际社会的稳定重任,换来了繁荣的复苏。中国用和平发展树立了国际合作模式的新范本。甚至有些国家发生了政治变局,最终对华友好仍占上风。事实证明,中国奉行的合作共赢理念有着强大生命力,现在世界各国都想搭上中国发展的高速列车。
过去30多年,中国崛起带动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腾飞,使得发达国家占全球经济总量比重从85%下降到不到50%,西方七国(G7)无法再垄断世界秩序,不得不扩展为二十国集团(G20)共商世界议程。
世界图景发生这种变化,在人类历史中,这只是弹指一挥间,却是中国崛起的重大国际贡献。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中国是一个“不树敌”的大国,实现了和平发展,这是其他大国崛起从未有过的。
由此看,中国的合作共赢战略,使“世界梦”成为了可能。在中国崛起之前,曾经有过两轮“全球化”过程,第一轮是以铁路和电报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全球外溢,第二轮是以互联网和金融交易系统为代表的即时信息全球分享。而这两轮全球化带来的社会后果都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使少数国家的少数人口拥有了更多财富和权力,使西方国家增加了拉大与第三世界差距的手段。法国社会学家图海纳曾在21世纪到来时预言:全球化将使一个国家的社会结构从“金字塔”变为“马拉松”——社会共同体将被拆碎,人们将被迫加入一场全球赛跑,最终只有少数“第一集团”的人真正实现全球化,而大多数人将被甩出世界秩序。由于中国崛起,这一预言没有成真。遍及世界的“中国制造”,使占全球人口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享受到了全球化福祉: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70%以上的轻工业产品与日用消费品是“中国制造”;在亚洲市场,每十台工程机械中就有六台产自中国;即使在欧洲,中国手机品牌也已在中低端机型中成为消费者最爱。中国崛起使全球化惠及全球民众,实现了微观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把全球化从“经济贵族”的奢侈品变成了“经济民主”的大众消费品。
合作共赢,意味着中国崛起不会是单独崛起,而是带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让“中国梦”变成“世界梦”。中国在发展战略方面,从不追求称霸,绝不以掠夺别人、剥削别人为目标。中国伦理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全球经济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微观共同体。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独自繁荣。中国倡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跳出了传统的“自贸区”范式,以自然地理和人类文明史为基础,规划政治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命运共同体,绝非“权力输出”,而是共商、共建、共享。通过建立全球互联互通的市场之网,中国正为世界的长远发展与可持续增长提供“互融共建”的新机遇。
【篇二】两会心得体会1000字
两会心得体会:
关于素质教育和学生减负的话题
汉佐小学:杜萍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张志勇仍然每天到其个人博客上发表文章、浏览网友留言,这位山东省教育厅分管基础教育的副厅长自去年年初开始在博客上发表关于素质教育改革和学生减负的文章。伴随着山东省推行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他的博客逐渐成为学生、教师、家长争辩讨论素质教育和学生减负的平台,各种各样的观点在网上激烈地交锋着。一年来,这个博客点击量已高达500多万人次,跟帖达10万条。
素质教育改革到底如何推行?怎样才能真正将学生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500多万点击量和10万跟帖的背后折射了公众对教育怎样的期待?这个话题在两会期间、网络内外引起热议。
忧虑:“我把闹钟定到1点半,如果醒不了,你一定要叫我。”
呼和浩特市民刘捷说,现在的孩子太累了。她有一天晚上11点回家,看到女儿趴在写字台上睡着了,旁边放着一大堆没写完的作业,还有一个上好铃的闹钟,桌上给妈妈留了一张条子说:“我把闹钟定到1点半,如果醒不了,你一定要叫我。”
刘捷的女儿上初二,从小学开始就在培训班之间奔波,为了能考上重点高中,除了上培训班以外,几乎每天都要学习到深夜。
学生书包越来越重、眼镜越来越厚、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高中生每天学习十六七个小时,一个月才休息一天或半天,这个现实让很多正在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忧心。“当家长已经休息的时候,孩子却在挑灯夜战。快救救孩子吧!”很多代表委员呼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日前结束,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仍是反映比较集中的一条意见。从网上留言看,近几年中小学生减负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张志勇代表一直在为应试教育现状忧虑,他在一篇博文中说,孩子们的课业负担有多重,从一些学校的口号中就能体会出来。有的高中学校提出,“为了升学率,要把学生的油全榨出”,“为了提高升学率,非考科目全让路”,“提高高考成绩,校长要靠上,教师要豁上,学生要拼上”,甚至提出“抓高考要抓出血来”这样血淋淋的口号。
这篇博文一发表,点击量短期内就达到近2万人次,很多网民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担心和忧虑。一位网民说:“在今天以分数为本的中学校园里,老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眼里只有分数,家长眼里也只有分数。学生一进校门,就像上了紧张有序、少有喘息的流水线。在许多中学,月月都有考试,论分数排名次乃至以分数高低分考场。竞争的压力,过早地填满了孩子的世界,哪里还有什么求知的趣味、学习的快乐、创造的欢欣?”
全国人大代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中学校长李文阁说,基础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可是目前学校和家长过分重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把智育简单等同于分数,把学生培养成做题考试的机器。“看看我们培养的学生:以个人为中心,不知感恩;
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一旦脱离父母、老师的庇护就不知所措。这难道就是我们要培养的人才吗?”
争议:减负,何时能够“着陆”?
近几年,很多地方教育部门出台减负措施,像规定学生学习睡眠时间、作业量,严禁周末节假日补课,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等。但由于没有从根子上消灭学生课业负担重的土壤,最后大都不了了之。
在张志勇代表博客里,很多家长学生为减负高声叫好。一位家长留言说:“我们举双手赞成素质教育改革,真该让孩子们歇歇了。我的孩子每天睡觉不到6小时,家长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实在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压力。”
也有不少担忧者表达了质疑的看法,其中包括部分校长。有的校长在网上跟帖说:“我也知道应试教育的做法损害学生全面发展,但观念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县的教育什么时候最受关注?就是高考成绩公布的时候,教育局长算了一遍又一遍,县委书记、县长在办公室等着,考好了皆大欢喜,考不好很难交代。这种教育的大环境不变,素质教育能成功吗?”
也有网民发表跟帖说:“全社会都看重分数和文凭,分数高才能迈进大学的门槛,才可能有一个好前程。比如考公务员,哪怕你才高八斗,如果没有本科文凭,连参加考试的资格都没有。这种现实不改变,学生减负只能是喊喊而已。”
张志勇代表说,教育界多年来流行这样一句话:经济发展要看GDP,教育发展要看升学率。由于急功近利的教育政绩观驱使,一些地方领导习惯于像抓GDP一样抓升学率,并以此作为考核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主要指标。要把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必须彻底扭转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这种扭曲的政绩观,同时推进社会用人制度改革,形成重能力而不是重分数的人才评价标准。
期待:新一轮教改能否治愈应试顽疾?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为标志,我国新一轮教改已拉开帷幕。新教改能不能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减下来,能不能使学校教育走上育人为本的正常轨道?正反双方的观点一直在张志勇代表的博客上进行激烈交锋。
有网民认为,素质教育难落实的根源在于高考这根指挥棒。“高考考素质,学校就教素质;
高考考的是经过大量训练就能得高分的死知识,学校就要拼命挤时间补课。推进素质教育还是要在高考考试内容和方式上进行改革。”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董恒宇委员认为,中美两国考试最大的不同是,美国考的是“不可预习性知识”,不是经过大量复习就能考高分的;
而我们的考试恰恰相反,经过大量训练,搞题海战术,就能考高分。什么时候我们高考真正考的是素质,应试教育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也有的网民说,什么时候能够把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成长记录、学业成绩、思想道德水平、社会实践经历全部纳入高考录取范围,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小学减负问题就真正解决了。
全国人大代表、小学教师张淑琴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素质教育的这段话令人振奋,为学生减负不能再拖下去了。目前,制约中小学素质教育推进的最大障碍是高考制度、就业制度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改革。“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不改革,用人单位唯文凭、唯学历的选才标准不改变,只能逼着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素质教育。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课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
十万跟帖中关于减负的疑虑与期待能否在新教改中找到答案?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仍在热烈地争辩;
两会外,众多学生和家长也在热切地期盼。
【篇三】两会心得体会1000字
关于两会热点讨论的心得体会
每年3月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就多了一个话题,那就是关注“两会”,通过对两会的热点话题说出自己的经历、想法。
当然,作为一名大学生,就不得不关切“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问题”。而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我们,当然不会放弃这么一个机会,于3月16日进行热烈的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以及意见。
进行一系列的讨论之后,我的看法有:
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的问题,不仅仅是这两种人的之间的问题,而是一个扩展到整个社会的问题。大学生为什么找不到工作?而对农民工而言,又为什么会出现“有人没有工作做,有工作却没有人做”这一奇怪的现象呢?
首先,大学生找工作难,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大学生手高眼低,不是嫌工资低就是嫌工作辛苦,一味地向着公务员等职位看齐,却没有给自己做一个定位。再而就是,现在“大学生”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长与企业需求量不协调,造成如今供过于求的情况。然而,大学生在学校学的只是基本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的需求大大脱节了。最后就是,愈多企业越来越看重员工的诚信情况以及经验情况,而现在多数的大学毕业生出来工作没有经验,多数都以“先就业,后择业”的心理找工作。固然之,小企业认为自己是大学生的“跳板”而拒绝,大企业却以没有经验而拒之门外。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又怎么能够发挥所长,在社会中拼搏一番呢?各所高校是否要增加社会实践的相关课题,充实大学生呢?政府又是否要出台更多的就业资讯,创造更好的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呢?而大企业又是要否放宽条例,让我们80、90这一代人发挥才能,展现我们的工作、创新能力呢?小企业又是否要学习国外的一些企业,更加相信我们,用栽培人才或更大的“诱惑”来留住人的心呢?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真的要看清时势,时刻锻炼自己,充实自己才是道理。一味地攀比、见风使舵,只会让自己跌得更痛。
对于农民工的问题,我个人觉得主要原因是,现在的物价上涨,人们的消费高了,但是工人的工资虽然有所上涨,但是却比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使农民工往发达的城市找工作去,造成供过于求、供不应求即“有人没有工作做,有工作却没有人做”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
这也进一步表明我国的产业结构的改变,低端的制造业应当进行产业升级,利润就会有所提高,就会有升工资的空间;
而农民工需要提高自身的技能方能适应时代的变换,进而找到更好的工作。光靠农民工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是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协调企业与农民工之间的问题。
以上,只是我对“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问题”这一“两会”热点讨论过后总结的心得体会。经过关注焦点后,我更加确定自己对国家、对党的信任;
更加确定我要成为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员。
【篇四】两会心得体会1000字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断追求进步的人,尽管我并不十分自信,但我懂得改善自己,提升自己,这也是我想参加党校学习的初衷。
这个春天因为两会的召开变得与众不同。面对压力,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会克服重重困难,勇往直前。现在我还是一名预备党员,但是我已经在党组织的教育下不断的成熟。我想如果我始终坚持努力,就会取得更大的进步的。随着中央刺激经济一揽子计划的实施,我国经济发展的部分指标也透出丝丝暖意我们要珍惜好势头,满怀信心闯难关,坚定不移促发展,抓住时机趁势而上。
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体。始终坚定信心、始终依靠人民,是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创造条件,充分调动民间的积极性,让各种智慧源泉充分涌流,让各种创新活力竞相迸发,集中民智、凝聚民力。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果断地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并为下一步可能出现的困难储备了充足的“弹药”,目前的关键就是全力抓落实。只有争分夺秒、乘胜前进,才能取得更大成效。全国上下都要迅速行动起来,群策群力,共克时艰。
扩大内需对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至关重要。政府要管好用好政府资金,大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使4万亿投资最大限度发挥效力;要持续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尽最大力量释放居民消费潜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集中力量优先安排民生工程,多关心群众生活,解决群众困难,使扩内需、保增长的过程同时成为扩就业、保民生的过程。
改革和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就是一次次战胜艰难险阻、一次次经受严峻考验的过程。知难不难,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个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都要有一股韧劲儿,有一股闯劲儿,有一种必胜的信念,一种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的精神,千方百计寻求科学发展之路、民族复兴之路。“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只要全国人民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我们一定能走出低谷,迎来满目春光,中国经济必将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稳健的步伐。我对此充满相信,我向党组织保证,我一定会严格要求自己,从小事做起,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事,希望能够早日通过考验。
环境局长两会学习心得体会
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学雷锋活动迎来了新的春天。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对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作出具体安排,郭明义同志被授予“当代雷锋”荣誉称号,全社会兴起“学雷锋”热潮。中央的大力倡导,公民的积极践行,都表明在新形势下弘扬雷锋精神,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的重要时代课题。
雷锋虽然离开我们快50年了,但雷锋精神始终放射出夺目的光芒,照亮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无论是在事业初创的艰难岁月,还是在激情燃烧的建设时期,无论是在风起云涌的改革年代,还是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当今时代,“雷锋”这个名字及其代表的崇高精神,始终具有感召人心的独特魅力,始终激励着亿万中国人奋发向上,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推向一个又一个时代高点。跨越半个世纪,在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继续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从理念单一到价值多元,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时代场景的巨大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道德取向和精神建构,也提出了更为复杂艰巨的道德建设任务。
当前,我国思想道德领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方面,以“当代雷锋”郭明义为代表的公民道德实践引发了强烈社会共鸣;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小悦悦”事件等也带来深刻的道德反思。如何加强道德建设、培育良好风尚,如何匡正道德失范、矫正诚信缺失,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严峻课题。
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社会转型期,经济越是快速发展,改革开放越是深入,社会就越是需要建设与物质文明相协调的精神文明,就越需要凝聚人心的核心价值;物质条件越是改善,思想观念越是多元,人们就越需要启迪心灵的精神生活、引领人生的理想坐标;“四大考验”越是严峻,“四大危险”越是紧迫,就越需要我们党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越需要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破解这些问题,我们要从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内涵中找到答案,要从爱党爱国、助人为乐、敬业奉献、锐意创新、艰苦奋斗的雷锋精神中获得力量。
这也充分说明,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环境如何变化,雷锋精神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因为其不断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进步潮流相契合、与党的先进本色相融汇,越
来越成为全党全社会迫切需要、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这一要求,对于动员和鼓舞广大干部群众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每一个公民更加自觉地身体力行,每一个共产党员更加主动地率先垂范,我们就一定能构筑起当代中国的精神高地。通过每年举行的两会,可以使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准确的认识到党和国家的发展要求和工作方向,是我们及时调整,准确修正自身工作方向的正确指导。通过学习两会精神,从而了解国际国内形势,认清大局,明辨是非,站对立场,坚决拥护党中央和国家所做出的科学决策。以下是应届毕业生心得体会网为您准备的一些关于全国两会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参考阅读。
3月8日王毅外长的两会记者会用高度精炼的用词,解释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即“合作共赢”。这种阐释是对一贯认定“无政府状态下的大国兴衰”为核心的西方国际关系学的一场思维革命,也是对倾向于“零和博弈”为逻辑惯性的国家互动的一次理论修订。
自16世纪“地理大发现”以来,从荷兰、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英国、德国、
俄罗斯、日本到20世纪的美国,大国兴衰的必然现象就是血腥的冲突与惨烈的战争,每一个大国都有在世界秩序中“不同戴天”的死敌。而中国崛起则改变了这一“规律”。
与资本主义列强不同,中国是第三世界国家,与世界大多数人民一样在近代史中饱受侵略欺辱,深知和平发展局面来之不易。因此,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在发展过程中总是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搁置争议点。有时甚至不惜在合作中少挣一点,牺牲一点暂时利益,换取长远共赢。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铁肩担道义,扛起了国际社会的稳定重任,换来了繁荣的复苏。中国用和平发展树立了国际合作模式的新范本。甚至有些国家发生了政治变局,最终对华友好仍占上风。事实证明,中国奉行的合作共赢理念有着强大生命力,现在世界各国都想搭上中国发展的高速列车。
过去30多年,中国崛起带动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腾飞,使得发达国家占全球经济总量比重从85%下降到不到50%,西方七国(G7无法再垄断世界秩序,不得不扩展为二十国集团(G20共商世界议程。
世界图景发生这种变化,在人类历史中,这只是弹指一挥间,却是中国崛起的重大国际贡献。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中国是一个“不树敌”的大国,实现了和平发展,这是其他大国崛起从未有过的。
由此看,中国的合作共赢战略,使“世界梦”成为了可能。在中国崛起之前,曾经有过两轮“全球化”过程,第一轮是以铁路和电报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全球外溢,第二轮是以互联网和金融交易系统为代表的即时信息全球分享。而这两轮全球化带来的社会后果都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使少数国家的少数人口拥有了更多财富和权力,使西方国家增加了拉大与第三世界差距的手段。法国社会学家图海纳曾在21世纪到来时预言:全球化将使一个国家的社会结构从“金字塔”变为“马拉松”——社会共同体将被拆碎,人们将被迫加入一场全球赛跑,最终只有少数“第一集团”的人真正实现全球化,而大多数人将被甩出世界秩序。由于中国崛起,这一预言没有成真。遍及世界的“中国制造”,使占全球人口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享受到了全球化福祉: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70%以上的轻工业产品与日用消费品是“中国制造”;在亚洲市场,每十台工程机械中就有六台产自中国;即使在欧洲,中国手机品牌也已在中低端机型中成为消费者最爱。中国崛起使全球化惠及全球民众,实现了微观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把全球化从“经济贵族”的奢侈品变成了“经济民主”的大众消费品。
合作共赢,意味着中国崛起不会是单独崛起,而是带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让“中国梦”变成“世界梦”。中国在发展战略方面,从不追求称霸,绝不以掠夺别人、剥削别人为目标。中国伦理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全球经济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微观共同体。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独自繁荣。中国倡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跳出了传统的“自贸区”范式,以自然地理和人类文明史为基础,规划政治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命运共同体,绝非“权力输出”,而是共商、共建、共享。通过建立全球互联互通的市场之网,中国正为世界的长远发展与可持续增长提供“互融共建”的新机遇。
“合则强,孤则弱”,合作共赢是普遍适用的原则,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而且适用于政治、安全、文化等其他领域。当今世界,发展依赖合作,应对问题同样离不开合作。在地缘政治冲突、恐怖主义
、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全球性问题上,中国同样一直坚持通过多边合作来解决,并且通过作出2025年“排放上限”等举措提供了范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各方利益交汇点上谋发展,在利益冲突点上寻求“更高价值认同下互有退让”,合作共赢,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答案”。